昌都附近人100块钱3小时,昌都周边100元叁小时服务
最近总听人聊起昌都附近人100块钱3小时的事儿,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我也愣了下。这价格在现在能干啥?吃顿火锅都不太够,居然能找人陪着逛叁个钟头?
带着这份好奇,我特意打听了一圈。原来啊,这指的是一种本地向导服务。不少住在周边的藏族朋友,利用空闲时间带着游客转转非热门景点,讲讲当地的老故事。这不,我上周末就约了一位叫扎西的师傅。
意想不到的收获
扎西师傅的皮卡车停在路口,车门上还沾着泥点。“咱们不走游客走的路”,他咧嘴一笑,露出洁白的牙齿。车沿着澜沧江支流往前开,他说这条小路旅行大巴根本进不来。路边偶尔闪过彩色经幡,在高原风中猎猎作响。
经过一片青稓地时,他忽然停车,指着远处:“你看那群岩羊,城里人专门扛着长焦镜头都拍不着。”果然,几只褐色岩羊正在峭壁上轻盈跳跃。这种场景,确实不是常规旅游路线能看到的。
在山坡休息时,扎西从怀里掏出糌粑口袋,分给我半块。“现在很多昌都周边100元叁小时服务都变味了”,他摇摇头,“有些年轻人光顾着赶场子,一天接四五单,连讲故事的时间都没了。”说着他指向对面山头,那里有处极不起眼的修行洞,“我爷爷的爷爷就在那儿闭关过叁年”。
这话让我心里触动。同样的昌都附近人100块钱3小时,有人当成生意做,有人却是在分享祖辈传下的记忆。
我们转到半山腰的村落时,正好遇上赛马会预选。十几个藏族少年骑着装饰华丽的骏马从眼前呼啸而过,马蹄扬起阵阵烟尘。扎西用藏语朝他们喊了句什么,少年们纷纷勒马,笑着朝我们挥手。其中一个少年策马靠近,递来一碗新打的酥油茶。
“这儿的人还保持老习惯”,扎西转着手中的茶碗,“过路的都是客”。他突然压低声音,“前些天有个旅行团想出叁倍价钱让我带他们插队看天葬,我没答应。有些钱,挣了心里不踏实”。
望着他黝黑脸庞上被阳光刻出的皱纹,我忽然明白,这昌都周边100元叁小时服务最珍贵的,不是省了多少钱,而是买来了用钱很难衡量的真诚。
日落时分,我们停在海拔4500米的垭口。经幡在夕阳中变成透明的金色,扎西默默往玛尼堆上添了块石头。下山路上他话变少了,快到城区时才开口:“明年这个时候,我可能就不接这种昌都附近人100块钱3小时的活儿了。”他顿了顿,“儿子在成都买了房,让我们过去帮忙带孙子。”
车窗外,现代建筑的轮廓逐渐清晰。我突然意识到,这种带着体温的陪伴式服务,或许正在慢慢消失。现在年轻人更愿意开网红咖啡馆,或者做直播带货,能静下心来花叁小时赚一百块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临走时扎西多收了我二十块,说是刚才在村口帮我付了酥油茶钱。我笑着多给了他五十,这么实在的人,值得好好珍惜。他犹豫了一下收下了,从车后座拿出条旧哈达递给我:“这个带着,保平安。”
现在每次看到书桌上的那条哈达,我就会想起那个下午。有些体验就像高原的云,遇见就是缘分,错过就不会再重来。或许下个季度再来昌都,想找这样的昌都周边100元叁小时服务,就得靠运气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