藁城学生品茶上课,藁城学子茶香课堂
藁城学生品茶上课这事儿,刚开始听说还真觉得新鲜。茶艺课居然能排进课程表?教室里飘着茶香而不是粉笔灰?带着满脑子好奇,我决定去亲眼看看。
刚踏进校门,就闻到若有若无的茉莉花香。顺着香味往前走,推开劳技教室的门,眼前的景象让我愣住了——没有堆积如山的试卷,没有唰唰的写字声,二十几个初中生正围坐在茶席旁,小心翼翼地端着白瓷盖碗。
当茶杯代替了饮料瓶
“老师,我的茶好像泡淡了。”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挠着头说。茶艺老师走过去看了看:“水温不够,茶叶没完全舒展。下次记得把水烧开些。”旁边扎马尾的女生突然笑起来:“班长刚才把第一泡喝了,苦得直咧嘴!”教室里顿时响起轻松的笑声。
说真的,我很久没在学校里看到孩子们这么专注了。他们盯着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,像在看什么神奇的魔术。有个男孩告诉我,他以前下课就冲去小卖部买汽水,现在居然会惦记着家里冰箱的茶叶要不要换。这话让我忍不住感慨,原来改变可以这么自然。
这种藁城学子茶香课堂的魅力,大概就在于它不急着教给孩子什么大道理。孩子们在摆弄茶具的过程中,自然而然学会了等待——等水烧开,等茶叶沉淀,等茶汤变温。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,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“快”的时代,显得特别珍贵。
班主任李老师靠在窗边跟我说起这么个变化。上周课间,她看见两个学生因为抢篮球场快要吵起来,旁边突然冒出个男生:“别急别急,我泡壶茶,你们坐下慢慢说?”这句话让紧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了。李老师说,要是放在以前,这群半大孩子准得先吵个面红耳赤。
茶艺课开了大半年,最明显的改变是孩子们说话节奏慢了,吵架少了。以前遇到问题总爱争个对错,现在会互相商量着来。教导主任开玩笑说,连教导处的“纠纷调解业务”都清闲了不少。
当然啦,这门课也不是整天风花雪月。有家长刚开始担心影响学习,后来发现孩子为了搞懂茶叶分类,主动去查地理书;为了弄明白茶文化,抱着历史资料看得起劲。这种带着兴趣去学习的状态,比被动灌输效果好得多。
坐在回程的车上,我还在想那个画面:夕阳斜照进教室,几个值日生不紧不慢地收拾茶具,窗台上晒着学生自制的桂花茶。这样的藁城学生品茶上课场景,确实和我们印象中紧张的校园生活不太一样。它让孩子们在成长路上,除了分数和作业,还能感受到另一种生活的温度。或许很多年后,他们不记得某次考试的分数,但会记得某个午后,和朋友分享一壶清茶时的那份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