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源耍女娃,济源玩女娃
济源这地方,说起来还真有意思。前几天跟老同学喝酒,聊起小时候在济河边耍的事儿,他冷不丁冒出一句:“咱济源人耍女娃可真有一套。”我端着酒杯愣了半天,这话听着别扭,可仔细琢磨,好像还真有那么点意思。
记得小时候,街坊四邻的娃娃们都在巷子里疯跑。那时候的“耍女娃”,其实就是男孩子女孩子凑在一块儿玩跳房子、丢沙包。王叔家的丫头片子总是扎着两个羊角辫,跳皮筋的时候小辫子一甩一甩的。我们几个男娃子最爱逗她,故意把皮筋抬得老高,看她踮着脚够不着的样子。这大概就是最单纯的“济源耍女娃”了吧——没那么多弯弯绕绕,就是童真童趣。
后来年纪渐长,发现这“耍”字在济源话里别有深意。隔壁李奶奶常念叨:“耍不是胡闹,要耍出情义来。”她年轻时在豫剧团唱花旦,说起当年和搭档的“耍戏”,眼睛还闪着光。她说台上一个眼神、一个转身,都是在“耍”戏,但耍得好不好,全看心里有没有装着对方。这话让我想了很久,原来“耍”里头藏着相处的智慧。
如今的耍法不一样了
前些天路过济水公园,看见一对小年轻坐在长椅上。男孩笨手笨脚地给女孩编花环,女孩憋着笑,等他编好了才说:“你这手艺,还不如我弟呢!”男孩挠着头傻笑。我在旁边看着,忽然觉得这不就是现在的“济源玩女娃”么?少了从前的野气,多了些温柔和默契。
说到济源玩女娃,我表弟就是个例子。他追他媳妇儿的时候,天天骑着电动车带人家满济源转悠。今天去王屋山看云海,明天到五龙口喂猴子。最绝的是冬天,他居然带着姑娘去小沟背烤红薯,把人家姑娘的手套弄丢了,只好把自己手套给她,自己冻得直搓手。后来他媳妇儿说,就是那天觉得这人靠谱。你看,这“玩”里头,藏着真心实意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有些年轻人把“耍”字理解歪了。前两天吃饭,听见邻桌几个小伙吹牛,说什么要“耍遍济源姑娘”,听得我直皱眉。我忍不住插了句嘴:“小伙子,我们济源人说的耍,是相互尊重着玩,不是耍心眼。”他们愣了下,不好意思地低头吃饭了。
其实在济源,无论是耍女娃还是玩女娃,重点都在那个“娃”字上。这称呼透着亲切,像是称呼自家妹妹。济源人骨子里实在,耍要耍得痛快,处要处得真诚。就像奶奶常说的:“耍要耍在明处,疼要疼在心底。”
昨天碰见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们春游,小朋友们手拉手过马路。一个小男孩紧紧牵着女孩的手,嘴里还念叨:“你别怕,我领着你。”那认真劲儿把大人都逗笑了。老师对我说:“看看,这都是从小就会耍女娃的主儿。”我们都笑了。也许很多年后,这些孩子会长大,会懂得更多“耍”的学问,但希望他们永远记得此刻的纯粹。
济源的夜色很美,站在济水桥上看灯火倒影,忽然想起很多往事。那些对于耍女娃的记忆,就像河面的粼粼波光,碎碎的,却闪着温暖的光。要我说啊,这世上的事,很多时候就在一个“度”字上。耍要耍得恰到好处,玩要玩得有分寸。不管是济源耍女娃还是济源玩女娃,最重要的是那颗真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