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州私人工作室快餐,化州私房快餐工坊
走进化州老城区那条熟悉的巷子,远远就闻到一股独特的香气。这种味道很特别,是本地土猪肉和二十年陈皮的混合香气,光是闻着就让人走不动道。
巷子尽头那家没有招牌的铺面,就是老陈的化州私人工作室快餐。说起来,这家店开了有八年了,来的基本都是熟客。老陈总是系着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,在灶台前忙碌着。他的化州私房快餐工坊虽然不大,但收拾得干干净净,每天就做那么几样菜,卖完就收工。
用心做家常味道
“做菜嘛,急不得的。”老陈常这么说。他的拿手菜是化州香油鸡,用的都是本地散养的走地鸡。每次有客人点这道菜,他总是不慌不忙地现做。鸡肉切块,用本地花生油慢慢煎香,再加入秘制酱汁小火焖煮。这样做出来的鸡肉,皮是金黄的,肉却特别嫩,连骨头都透着香味。
我特别喜欢看他做菜时的样子——眼睛专注地盯着锅里的变化,手上的动作不紧不慢,就像在完成一件艺术品。有时候客人催得急,他也只是笑笑:“再等两分钟,味道还没到位呢。”
说来也怪,虽然等得久了些,但客人们都愿意等。大概是因为在这里,能吃到那种家里才有的耐心和细致吧。老陈的化州私人工作室快餐,做的不只是饭菜,更是一份用心。
食材里的讲究
老陈对食材特别挑剔。每天早上四点,他都要亲自去市场挑选。卖菜的阿婆都认识他了,总把最新鲜的菜给他留着。“这个青菜是刚摘的”,“今天的排骨特别新鲜”,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市场里重复着。
有一次我问他,为什么非要起这么早去买菜。他擦了擦手说:“食材就像人的底子,底子不好,再怎么打扮也没用。”他说的打扮,指的是烹饪的技巧。这话听着简单,细想还真是这个理。
他的化州私房快餐工坊里,用的都是本地当季的食材。春天用新鲜的笋,夏天用嫩绿的菜心,秋天用肥美的芋头,冬天用甜脆的白萝卜。他说,什么季节吃什么菜,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。
最让人佩服的是,就算是普通的青菜,他也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。焯水的时间、火候的把握、调料的搭配,每个细节都刚刚好。吃过的人都感叹,原来简单的青菜也能这么好吃。
街坊们的食堂
中午十二点,是老陈的化州私人工作室快餐最热闹的时候。附近的上班族、老街坊,都习惯来这里吃饭。店里就六张桌子,来晚的人宁愿等着,也不愿意去别家。
李阿姨几乎天天都来,她说在这里吃饭舒服。“就像在邻居家蹭饭一样,味道正,分量足,价格也实在。”她最喜欢老陈做的豆豉蒸排骨,说和她小时候奶奶做的味道一模一样。
老陈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。张师傅不喜欢太咸,刘姐爱吃辣,王爷爷牙口不好要煮烂一点……这些细节,他都默默地记在心里。有时候客人自己都忘了说过的话,他却还记得。
这种人情味,让他的化州私房快餐工坊不单单是个吃饭的地方,更像是个老朋友的聚会场所。大家在这里不只是填饱肚子,更是享受着那份难得的亲切感。
下午两点,店里渐渐安静下来。老陈收拾完厨房,泡上一壶茶,坐在门口休息。这时候的阳光正好,照在巷子的青石板上,也照在他满足的脸上。
有人问他,为什么不开分店,或者把店面扩大。他摇摇头:“现在就挺好,做太多反而顾不过来。”在他看来,能把现在这家小店经营好,让来的客人都吃得满意,这就足够了。
化州私人工作室快餐这样的地方,在城市里越来越少了。但它就像巷子里那盏始终亮着的灯,温暖着每一个寻味而来的人。或许,真正的美味不在于多么精致,而在于那份始终如一的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