汕尾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子课堂茶韵体验
秋日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棂,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讲台上,语文老师林老师正将一套茶具轻放在多媒体设备旁,白瓷盖碗与青瓷品茗杯碰撞出清脆的声响,引得同学们纷纷抬起头。
"今天我们来聊聊《红楼梦》里的栊翠庵品茶。"林老师掀开茶罐,茉莉银针的清香瞬间在空气中漾开,"不过光说不练假把式,咱们边泡边聊。"
当盖碗遇见课本
班长小陈熟练地温杯烫盏,他是汕尾土生土长的孩子,家里世代做茶。只见他手腕轻转,热水冲入盖碗,茶香倏地弥漫开来。"这是我们粤东的凤凰单丛,"他边演示边解释,"就像书里妙玉用旧年雨水泡老君眉,不同的水温和冲泡时间,会让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味。"
坐在第叁排的晓琳原本在偷偷刷手机,此刻也忍不住放下手机深吸一口气:"原来《红楼梦》里写的'轻浮无比'的茶香是这样的!"她面前的课本正翻到第四十一回,那段对于品茶的描写突然变得鲜活起来。
林老师笑着指向课本:"你们看,曹雪芹笔下连不同材质的茶具都暗含深意。就像现在我们用的这套普通茶具,虽然比不上妙玉的珍玩,但同样能品出茶的真味。"玻璃杯中的茶汤逐渐染上琥珀色,几片茶叶在杯底舒展旋转,像极了课堂上慢慢打开思路的我们。
茶香里的化学公式
没想到第二天化学课,李老师居然拎着茶壶走进了实验室。"都知道喝茶提神,谁知道茶多酚的分子式?"他在黑板上画着苯环结构,烧杯里的茶汤正在电磁炉上微微沸腾,"咖啡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,这不就是咱们上节课讲的结晶原理吗?"
实验室里顿时热闹起来。有同学测量不同水温下茶汤的辫贬值,有同学用滤纸分离茶渣,还有的在观察茶叶在沸水中舒展的形态。"原来这就是儿茶素啊!"晓琳盯着试管里的提取物惊呼。她昨天回家后特意翻了《茶经》,此刻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,眼睛亮晶晶的。
隔着实验室的窗户,能看见操场上体育课的同学在跑步。而我们在茶香中,把抽象的化学公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常识。这种学习体验,比单纯背诵课本有趣多了。
渐渐地,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在校园里蔓延开来。历史课上讲到茶马古道,老师带来云南普洱;地理课分析茶叶种植,同学们品尝不同海拔的龙井。甚至连英语课都在学习如何用英文介绍中国茶艺。那个总爱在课桌下玩手机的晓琳,现在每天追着老师问哪种茶更适合配着古诗词品尝。
茶香浸润的课堂让知识变得立体。当我们亲手触摸茶叶,观察它在水中起舞,品尝其中百味,那些书本上的文字突然都有了温度。就像小陈说的,好茶需要慢慢醒,知识何尝不是?在这所临海城市的中学里,我们正用最中国的方式,唤醒对世界的好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