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兰屯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相似别称
最近和几个毕业多年的学长聊天,说起大学生活,他们总爱提“炮楼”这个词。我一开始有点懵,后来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他们指的是扎兰屯大学城周边那片密密麻麻的自建楼房。这称呼挺有意思的,听着有点土,但又特别形象。
“炮楼”这个名字怎么来的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叫法时,脑海里浮现的是战争片里的那种碉堡。后来在校园里待久了才明白,大家这么叫,主要是因为那些楼建得又高又密,像一个个竖着的火柴盒,外墙光秃秃的,窗户小小的,从远处看真有点像军事堡垒。这些楼大多是当地居民抢建起来的,为了租给我们这些学生。楼与楼之间挨得特别近,有的地方两人在窗边都能握上手。
记得有次我去那边找同学,走在窄窄的巷子里,抬头看天就剩一条线。晾衣杆从这边窗台伸到对面阳台,五颜六色的衣服在头顶飘着,像万国旗。同学苦笑着说,住这儿冬天冷夏天热,但胜在便宜,一个月叁百块就能有个落脚的地方。或许正是这种粗糙的生活方式,让“炮楼”成了我们对大学城周边最深刻的印象之一。
那些有趣的别称
除了“炮楼”,这一带还有不少花名。有的同学管这叫“鸽子笼”,意思是房间小得像鸽舍;还有的叫“水泥森林”,形容这些毫无美感的建筑群。最传神的是“青春客栈”——虽然条件简陋,但这里住满了一届届学生,承载了多少人的大学记忆。
我大二那年也曾在“炮楼”里租过半年。那栋楼被我们戏称为“彩虹楼”,因为房东给每层楼梯刷了不同颜色的油漆。叁楼的李哥在楼道里养了几盆绿萝,慢慢爬满了半面墙,给这灰扑扑的建筑添了点生机。现在想起来,这些外号虽然带着调侃,却也透露出我们对这地方的复杂感情——既抱怨它的简陋,又珍惜它提供的自由空间。
隔壁宿舍的老王说,他们那届还有人把最北边那几栋叫“北极村”,因为冬天北风呼啸,冷得刺骨。而南边的则被称为“阳光港”,下午能晒到太阳。这些称呼在同学间口耳相传,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暗号。
这些称呼背后的故事
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,为什么大学生们都爱给这些地方起外号?我想了想,这大概是年轻人的特质吧——总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定义周围的世界。正式的地名太生硬,而这些绰号带着我们的体温,记录着在这里生活的点滴。
去年返校日,遇到已经工作的师姐,她开口就问:“现在‘炮楼’还那么热闹吗?”我告诉她,学校新建了宿舍楼,但“炮楼”依然住得满满当当。楼下新开了奶茶店和快递驿站,生活更便利了。她笑着说,当年在“炮楼”里熬夜复习、煮泡面、聊人生的日子,成了她现在最常回忆的片段。
这些别称之所以能流传下来,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形象生动,更因为它们承载了一代代学生的共同记忆。就像“炮楼”这个词,乍听不雅,细品之下却包含了年轻人对生活的幽默解读。在有限的条件下,我们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归属感。
如今走在大学城周边,看着这些被我们起了各种外号的建筑,突然觉得它们就像青春的路标。每栋楼里都发生过无数的故事——恋爱的甜蜜、考试的焦虑、分别的不舍。这些建筑或许简陋,但它们见证了我们最真实的成长轨迹。当我们用这些特别的称呼时,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将这片普通的区域变成了专属的青春地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