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辉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卫辉男子偏爱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6:11:29 来源:原创内容

石板路与槐树荫

巷口那棵老槐树怕是有年头了,枝叶密密匝匝地遮住半边天。下午四点光景,阳光从叶缝里漏下来,在青石板上洒了一地碎金子。穿汗衫的老爷子拎着马扎从院里出来,熟门熟路地往树荫底下一坐,蒲扇摇得呼呼响。这条藏在老城区东北角的巷子,本地人叫它“马家胡同”,可要说卫辉男人偏爱的小巷,十个里有八个准会提到这儿。

你问为什么偏偏是这条窄巷子?往西走两步就明白了。剃头师傅老陈的推子声从敞着门的屋里传出来,带着某种年代久远的韵律。他在这儿理了叁十多年头,主顾多是相熟几十年的老街坊。老主顾往椅子上一靠,不用多说,老陈就知道该留多长的鬓角。水盆里哗啦哗啦的洗头声,剃刀在帆布上打磨的节奏,还有淡淡的肥皂味儿,这些细节织成了一张让人安心的网。

再往前,有个不起眼的旧书摊。五十岁出头的李老师每周叁下午准在这儿摆摊,卖的多是七八十年代出版的老书。两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蹲在摊前,为一本《卫辉地方志》轻声交谈着。其中一位小心地翻着泛黄的书页,突然压低声音:“你看这段,咱小时候翻墙进去玩的那个院子,原来民国时是...”话到这儿停住了,两人会心一笑。这种偶然发现的家乡秘闻,往往比书本身更让他们来劲。

巷子中段有家没挂招牌的羊肉鲜汤店,每到黄昏时分就飘出勾人的香味。四十来岁的赵老板系着围裙在灶前忙活,见熟客来了,抬头笑笑:“老规矩?”对方点点头,找个靠墙的位置坐下。不多时,热气腾腾的汤碗端上来,奶白色的汤里浮着翠绿的香菜。几个男人围着矮桌坐下,话题从孩子中考扯到城东新开的超市,汤喝得慢,话却说得多。

茶渍与棋盘

巷尾王大爷家的院子永远敞着门,石桌上总摆着象棋棋盘。退休的孙会计刚吃掉对方一个车,得意地哼起梆子戏。观战的男人们或站或蹲,七嘴八舌地支招儿。有人提着刚买的烧饼经过,顺势站在门槛外观战,看着看着忘了回家。这种不请自来的围观,在这条卫辉男子偏爱的小巷里再正常不过。

叁十岁的小张在市区写字楼上班,每逢周末却爱往这儿跑。他说在这条巷子里能喘口气,不用想碍笔滨和季度报表。上周他蹲在修鞋摊前看刘师傅绱鞋底,不知不觉看了半个钟头。“那种一针一线的踏实劲儿,看着特别解压。”他笑着摸出烟,顺手递给修鞋师傅一根。两人就着夕阳点烟的画面,像极了某个老电影里的镜头。

暮色渐浓时,巷子迎来最热闹的时刻。下班回家的男人们互相打着招呼,自行车铃叮当作响。谁家厨房飘出爆锅的葱花香,夹杂着父母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呼唤。这种烟火气恰恰是卫辉男人喜欢的小巷子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不像商业街那样张扬,也不像新小区那样规整,却有种让人放松的魔力。

老槐树下的路灯亮起来,昏黄的光晕笼罩着石板路。最后下棋的人收拾棋子,瓷制的棋子在木盒里哗啦作响。羊肉汤店的赵老板开始扫地,竹扫帚划过青石板的声音传得老远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日复一日地编织着属于卫辉男人的记忆。明天太阳升起时,马家胡同又会迎来新的一天,继续它安静而温暖的守望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