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阳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一小时五十元14岁建阳学生
那条朋友圈引起的讨论
前几天刷手机,看到一位建阳的家长发了条朋友圈,挺有意思的。内容是:“我家小子,14岁,刚上初叁,说是给同班同学补习数学,一小时50元,还挺抢手。”配图是孩子认真写教案的背影。这条朋友圈下面,那叫一个热闹。
有人留言说:“现在的小孩真不得了,我们那会儿这个年纪,脑子里只有玩。”也有人半开玩笑地问:“还收不收‘高龄’学生?我第一个报名!”当然,也有不同的声音,带着点担忧:“孩子自己学业压力就不小,会不会太累了?”“这个收费,合适吗?”
看着这些议论,我心里也琢磨开了。这事儿,好像没那么简单。
说实在的,一小时50元,对一个14岁的学生来说,确实不是个小数目。但大家关注的焦点,似乎并不全在钱上。更多人觉得,一个初叁的学生,能把自己学明白的知识,清晰地讲给别人听,并且获得认可,这份能力和胆量,可能比那50块钱更值钱。这可不是死读书就能做到的。
我后来私下问了那位家长。她笑着说,一开始她也担心,怕耽误学习。但儿子跟她算了一笔账:每周就周末教两次,一次两小时。这不仅没影响学习,为了能讲清楚,他自己还得把知识点翻来覆去地琢磨得更透,反而巩固了基础。那一小时50元的收入,他自己存起来一部分,剩下的给家里人都买了小礼物。“看到他那么有成就感,规划得头头是道,我们也就放心了。”
这个建阳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的故事,让我想起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——“书房里的学问”。意思是,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试卷上。这个孩子,就是把“书房里的学问”,变成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他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人,变成了一个主动输出、甚至能创造一点小价值的人。这个角色的转变,对他未来的成长,恐怕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。
当然,我们也得冷静想想。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走这条路。如果为了挣钱而本末倒置,影响了主业学习,或者过早地把心思完全放在经济利益上,那肯定是得不偿失的。关键还是在于引导和平衡。家长需要帮孩子把握好这个度,确保这是一件有益补充、锻炼能力的好事,而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
放眼四周,其实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了。有高中生开发出好用的小程序,有大学生靠专业技能接单实习。时代真的不一样了。只要在保证安全和学业的前提下,让孩子们早点接触社会,尝试着把知识“变现”,哪怕是像这位建阳14岁学生一样,从小范围的辅导开始,或许都能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不一样的种子。这颗种子,关乎独立,关乎责任,也关乎对知识本身更深刻的理解。
那条朋友圈引发的讨论,渐渐平息了。但那个一小时五十元14岁建阳学生的身影,和他所带来的思考,却留在了很多人的脑海里。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一抹新色彩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