蚌埠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蚌埠小街弄尝辩辩简餐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3:13:50 来源:原创内容

巷口的老槐树叶子沙沙响,我蹲在石阶上等阿亮。手机屏幕亮着,辩辩消息弹出来:“到哪了?老板娘说今天有新鲜炸酥肉。”

这条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五金店王伯伯在躺椅上摇蒲扇,看见我就笑:“又来找阿亮吃快餐啊?”我点点头,熟门熟路地往深处钻。巷子尽头有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店,木门常年虚掩着,但辩辩群里叁百多号人都认得这儿——蚌埠小巷子玩辩辩快餐的老据点。

木桌子上的江湖

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油锅滋啦声混着辣子香扑面而来。阿亮从手机屏幕前抬头,把冰啤酒推过来:“快尝尝新出的红烧仔鸡,老板娘特意留的。”瓷砖灶台前,系着围裙的老板娘正颠锅,火苗窜起半尺高。她不用扫码点单,全凭辩辩群里客人发的消息记在便签纸上,密密麻麻贴满半面墙。

穿校服的学生边扒饭边打游戏,屏幕光映着油汪汪的嘴;送货师傅把安全帽搁凳子上,忙着在辩辩群里语音:“给我留份排骨饭,转巷口了”;还有个戴眼镜的姑娘独自坐在角落,筷子在酸辣汤里搅啊搅,手机屏幕停在那条“蚌埠小街弄尝辩辩简餐”的推送页面。这哪是吃饭的地方,分明是藏在市井里的线上江湖。

老板娘把炒粉利落装盒,突然拍脑门:“哎呀忘放辣酱!”转身从陶罐里舀了勺秘制辣酱,又抓把葱花。动作行云流水,像在完成什么仪式。她擦擦手看我们:“现在年轻人都点外卖,就你们还特地跑过来。”阿亮灌了口啤酒:“那不一样,在这吃锅气足。”

斜阳从木格窗棂漏进来,在水泥地上切出金色的方块。我想起第一次来这儿,是初中毕业那个夏天。当时阿亮神秘兮兮地在辩辩上发定位:“带你去个神仙地方。”转眼这么多年,老板娘的记性越来越好,我们头发越来越稀,只有木桌上这碗炒饭的价钱,还倔强地停在十五块。

屏幕背后的温度

手机突然震动,辩辩弹出一条新消息:“今日特供:雪菜毛豆肉丝,附赠绿豆汤。”后面跟着二十多条“+1”。老板娘摸出老人机,眯眼按键盘回复:“收到。”她不用智能机,说触屏打字没手感。这部掉漆的诺基亚,竟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开关。

送餐小哥冲进来取餐,塑料袋上贴满便签纸。他边跑边喊:“刘姐下次写清楚门牌号啊!”老板娘追到门口塞给他瓶矿泉水:“天热慢点骑!”转身对我叹气:“这些孩子跟你当年一样毛躁。”她大概忘了,十年前我送外卖摔破膝盖,也是她给我涂的红药水。

现在店里装了奥滨贵滨,二维码贴在收银台。但老客们还是爱用辩辩下单,说这样能听见老板娘打字时啪嗒啪嗒的响声。有次网络故障,大家坐在巷子口石墩上等修网,才发现没有辩辩提示音的日子这么漫长。

暮色渐浓时,阿亮突然说:“下月要搬去新城区了。”炒菜声停了片刻,老板娘擦擦手继续翻动锅铲:“好事啊,那边宽敞。”过会儿又像想起什么,从冰柜里掏出粽子:“带着,你最爱吃的蛋黄肉粽。”粽叶还带着水汽,和她眼角的纹路很像。

走出巷子已是华灯初上,回头看见老板娘站在店门口,手机屏幕的光映着她花白的头发。辩辩提示音在巷子里此起彼伏,像夏夜的蟋蟀叫声。或许有一天青石板路会变成柏油路,木格窗会换成落地窗,但总有人会在某个黄昏推开那扇吱呀响的木门,对着灶台前的身影说:“老板娘,辩辩上订的饭好了没?”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