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东品茶自带工作室,海东品茗自备茶室雅集
这几天路过城南老巷,总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。巷子深处新开了家"海东品茶自带工作室",青瓦白墙的木门虚掩着,透过门缝能看见几盏暖黄的纸灯笼。说来也巧,上周朋友老陈神秘兮兮地约我:"周末有个海东品茗自备茶室雅集,要不要带两泡肉桂去试试?"
工作室比想象中更接地气。原木茶台带着树疤,景德镇青花瓷罐随意搁在博古架缺角处,穿亚麻衫的茶艺师正在给紫砂壶淋壶升温。见我们拎着茶叶罐进来,她笑着指指墙边的铁壶:"水温刚合适,你们自便。"老陈熟门熟路取出他那泡马头岩肉桂,我则掏出用锡纸包着的凤凰单丛。
茶汤里的江湖
当第一道茶汤注入白瓷盏,事情变得有趣起来。邻座戴眼镜的先生凑近嗅了嗅:"这肉桂火功到位啊!"原来他是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,每周必来这儿泡叁小时。斜对角的老先生缓缓展开棉纸包着的九十年代老茯砖,茶香顿时镇住了全场。"在海东品茶自带工作室最妙的就是这个,"老陈压低声音,"你永远不知道会遇见什么茶。"
穿亚麻衫的茶艺师过来添水时说起个事儿。有对夫妻常带着小茶盘来,总坐在角落安静喝茶。直到某天有人认出,丈夫是某非遗项目的传承人。"他们觉得这儿比星级酒店茶室自在,"她拎着铁壶微微笑,"说在这能喝到茶本来的味道。"
我摩挲着温热的盏沿想起件事。去年在某个装潢考究的茶会,主办方严格规定每道茶的冲泡时间,连交谈声都控制得分贝。而此刻,有人正往盖碗里投着茶农手炒的龙井,窗外晾衣绳飘着邻家的衬衫,这种矛盾的反差反而让人格外松弛。
茶席上的风景
第叁泡茶汤正浓时,工作室主人拎着竹篮进来分发新烤的茶点。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微胖男人,围裙上沾着面粉。"尝尝这个,"他把杏仁饼放在我们的茶碟上,"配你们的单丛刚好。"老陈趁机问起创办初衷,店主擦擦手笑了:"就是想让喝茶回归成件普通事。"
他指着窗外继续说:"你看那条晾衣绳,多像老茶馆竹竿上搭的毛巾?"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话头,接电话的姑娘不好意思地压低声音:"妈我真在喝茶...没乱花钱..."满屋茶客都默契地装作没听见。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宽容,或许正是海东品茗自备茶室雅集最动人的部分。
暮色渐浓时,茶台已经摆出七八种不同的茶杯。穿亚麻衫的茶艺师正在教年轻女孩如何握壶,老先生在笔记本上记录茶样特征。老陈的肉桂泡到第七道,甜味依然明显。我掀开壶盖闻香,忽然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横跨半个城市来这儿——在某个寻常午后,用自己珍藏的茶叶,换得片刻不必端着架子的安宁。
离开时巷口飘起细雨,工作室的灯笼在雨雾中晕出光晕。身后传来新茶客的寒暄:"今天带了泡特别的..."木门合拢时,那缕茶香还缠绕在巷子深处,像极了小时候外婆家灶台上升起的水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