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冈100米内学生约,邻近学子相约黄冈
这几天路过黄冈中学老校区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在校门外的梧桐树下碰头。有人背着书包原地踱步,有人扶着共享单车不停看表,直到同伴的身影从巷口出现,才笑着迎上去互相轻捶肩膀。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隔壁刘阿姨念叨过,她家闺女现在周末出门,张口闭口都是“100米内学生约”。
起初我还没明白这词的意思,直到在小区快递柜前听见两个穿校服的男生对话。高个儿男生边取包裹边说:“物理笔记放你家楼下车库?那我放学绕过来。”矮个儿男生掏出手机戳着屏幕:“就定100米内呗,你到单元门按铃,我跑下来比外卖还快。”他们抱着包裹走远时,飘来的只言片语里还夹杂着“黄冈密卷”“错题本”这样的字眼。
百米半径的奇妙时空
其实仔细想想,我们当年何尝没有自己的“百米约定”?只不过那会儿没有智能手机,约在副食店门口第叁棵槐树下,还得踮着脚数树干上的蚂蚁窝确认位置。现在孩子们把见面圈定在百米范围内,倒像是给传统同窗情谊加上了精准的坐标。住在学林苑的陈老师和我聊起这事时正在修自行车,他扳着链条说:“上学期我们班有个学习小组,五个孩子住前后楼,晚上谁有道题卡壳,群里喊一声,穿着睡衣趿着拖鞋就能凑到楼下石桌讨论。”
这种奇妙的时空压缩背后,藏着独属于学生时代的智慧。百米距离刚好覆盖小区花园、便利店屋檐和街角图书馆的阅览区,既省去家长接送的麻烦,又留有足够缓冲地带。上次在便民超市买酱油,收银台前穿黄冈校服的女孩正小声打电话:“我妈说别跑远...就在打印店碰头吧,你带鲍盘我带零钱。”两个姑娘在复印机前交换试卷时,店主大叔顺手多印了份参考答案递给她们:“上周重点班留的题,拿着参考。”
梧桐树下的相约时光
更多时候,这些约定发生在看得见校园围墙的地方。周五黄昏的奶茶店,四个学生围着粘着便签的习题册,吸管戳着杯底的珍珠迟迟不动。扎马尾的女生突然拍桌子:“所以辅助线该平移啊!”对面男生抓抓头发笑了:“难怪你说百米内必须见面,群里发十遍解题步骤不如看你画这一笔。”玻璃窗外的夕阳把校门匾额照得发亮,那排“黄冈中学”的金字底下,不知道迭着多少代学生的脚印。
或许这些看似随意的相约,正在织就某种比我们想象中更坚韧的网。去年暴雨夜,我开车经过实验楼后巷,看见雨棚下晃着两团暖黄光晕。靠近才发现是两个学生举着手机给第叁个人补课,湿漉漉的校服紧贴着手臂,讲话时呵出白气:“叁角函数题还剩最后两问,讲完咱们跑回去都来得及。”雨点砸在棚顶噼里啪啦响,那道在雨幕里摇摆的光,倒比很多灯火通明的教室更亮。
今早买菜时又遇见那群常在校门口集合的学生,他们正在早摊车前分葱油饼。有个戴眼镜的男孩掰开烫手的饼子递给同伴,随口说起下周模考后的安排:“到时候还老地方?我把错题集都带来。”晨光穿过梧桐叶隙,在他们肩章上投下跳跃的光斑。我想起刘阿姨女儿昨天在电梯里哼的歌,歌词记不太清,只恍惚听到“百米之内,遇见整个青春”的旋律。装葱油饼的塑料袋窸窣作响,那些年轻的身影已朝着校门走去,如同无数个清晨里最寻常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