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那里有站小巷,丹江口站旁巷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18:25 来源:原创内容

丹江口那里有站小巷,丹江口站旁巷弄,这地方啊,要不是本地人带路还真找不着。上次和老张约着吃早点,他领着我从火车站广场往右一拐,穿过两家五金店中间那道窄缝,眼前突然就换了天地。

青石板路面被磨得发亮,墙根处还留着前两天下雨的湿气。巷口王奶奶坐在竹椅上拣豆芽,手速快得跟变戏法似的。她抬头看见我们就笑:“又来找那家粉馆?”老张嘿嘿一乐:“您老神机妙算。”

巷子里的烟火气

要说这条巷子最妙的地方,就是它把时光留在了某个角落。手机地图上查不到具体位置,可每天早上六点半,牛肉粉的香味准时飘满整条巷子。老板系着泛白的围裙,大勺在汤锅里搅动的节奏十几年没变过。熟客都晓得要赶在七点前来,不然汤头就没那么醇了。

斜对面修鞋的陈师傅总在8点整开门,工具箱里每把锥子摆放的位置二十年如一日。有次我问他为啥不扩大门面,他正在给皮鞋上线,头也不抬:“搬走了,老主顾上哪儿找我去?”这话听着挺倔,可仔细想想,这条丹江口站旁巷弄能留住人,靠的就是这些认死理的老师傅。

再往深处走,墙上的爬墙虎层层迭迭,把二楼的木窗框衬得格外好看。叁五个孩子追逐打闹着从身边跑过,书包在背后啪嗒啪嗒响。某个窗口飘出炝锅的香味,还夹杂着家长催作业的唠叨声。这种热闹和火车站前的车水马龙完全不同,像是被什么东西过滤过,只剩下让人安心的部分。

去年巷尾李叔家闺女考上大学,整条巷子摆了六桌庆功宴。谁家炒了拿手菜直接端出来,东家的糖醋鱼西家的粉蒸肉,最后都分不清哪道菜是谁家的。这种亲近劲儿,如今在高楼小区里还真不容易见到。

黄昏时分最美,夕阳把电线杆的影子拉得老长。下班回来的人推着自行车,车铃叮铃铃响着,和各家厨房传来的炒菜声混成一片。这时候站在巷口往深处望,能看到炊烟在屋顶上方缠绕,慢慢融进暮色里。有个画家朋友说这条丹江口那里有站小巷是块宝地,每扇木门后面都藏着故事。

当然也有不方便的时候。下雨天排水不太顺畅,得踩着砖头跳着走;冬天水管偶尔会上冻,要提着水壶去邻居家借热水。可住在这儿的街坊反而觉得,正是这些小事让彼此走得更近。张家的梯子李家随便用,王家的猫整个巷子轮流喂。

最近听说可能要旧城改造,老邻居们聚在巷口银杏树下聊起这事,语气里都是不舍。这棵叁人合抱的古树见过太多——见过谁家迎娶新娘,见过孩子们金榜题名,也见过白事时街坊们自发组成的送行队伍。它的年轮里,刻着整条巷子的记忆。

现在每次路过丹江口站旁巷弄,我都会特意放慢脚步。瓦片上蹲着的花猫,屋檐下挂着的鸟笼,窗台上晾着的布鞋,每样东西都在诉说这里的故事。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致,拼凑起来竟是如此珍贵的人间画卷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