阆中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相似称谓的建筑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3:23:28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些被起外号的建筑
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是从一个大叁学长那里。他指着校门外那片密密麻麻的自建楼:“瞧见没?那边五六栋高的,咱都叫它炮楼。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几栋方方正正的楼房立在城中村里,外墙上挂满空调外机,阳台上的衣服晒得琳琅满目。这名字起得还挺形象——四四方方的造型,密密麻麻的窗户,确实有点像军事堡垒。

后来在附近逛多了,发现这样的称呼不止一个。隔了两条街有栋红砖楼,因为顶上有个圆形水塔,被学生们戏称为“坦克楼”。再往西走,还有因为外墙颜色得名的“灰楼”,因为总在特定时间飘出饭菜香气的“食堂楼”。这些名字没什么官方依据,却在学生中间口口相传,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。

我问过几个同学为什么管那儿叫炮楼。小王说是因为结构:“你看那楼又窄又高,窗户小得像射击孔。”小李觉得是氛围:“每次晚上路过都亮着很多小窗户,像一个个炮口。”还有个女生笑嘻嘻地说:“大概是因为住进去就要准备‘奋战’期末考吧。”这种民间命名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此,不需要标准答案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。

其实仔细观察这些建筑,能发现不少共同点。它们大多是在大学城建成后,当地居民抢建起来出租给学生的。为了在有限地块上争取更多空间,楼盖得又高又密,采光通风都不太理想。但胜在价格便宜,离学校近,成了很多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。站在“炮楼”楼下往上看,阳台上挂着的牛仔裤、窗台上摆着的多肉植物、偶尔传出的吉他声,都是青春的印记。

有次去找租住在“坦克楼”的同学,爬上八楼已经气喘吁吁。他房间很小,但收拾得挺温馨,墙上贴满电影海报,书桌上摆着台小风扇。“虽然条件一般,”他边泡方便面边说,“但每个月叁百块,还要什么自行车?”我们趴在阳台栏杆上,看着楼下小吃摊冒起的炊烟,他突然感慨:“等毕业后,说不定还会想念这个破地方。”

这些被起了外号的建筑,某种程度上成了大学记忆的坐标。约人吃饭会说“在炮楼下面的奶茶店见”,取快递会交代“放到灰楼门卫处”。它们可能不够美观,也存在各种问题,却真实地承载着很多人的青春岁月。就像每个大学似乎都有这样的地方,用最直白的方式记录着学子们的喜怒哀乐。

最近听说“炮楼”那片要拆迁了,群里同学们都在感慨。有人晒出当年在楼顶拍毕业照的旧图,有人回忆起失恋时在楼下哭成狗的经历。这些看似随意的民间命名,反而比正式地址更能唤起共鸣。也许再过几年,新来的学弟学妹会用新的外号称呼新建的建筑,但“炮楼”这个词,会成为我们这届人共同的记忆符号。

走在这些建筑之间,时常能听到各种有趣的对话。两个男生争论着该叫“食堂楼”还是“香锅楼”,女生指着某扇窗户说“我前任以前就住那间”。这些外号就像暗号,把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校友联系在一起。偶尔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“路过母校,炮楼居然还在”,底下总会有一串默契的点赞。

城市的变迁总是很快,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民间称呼,或许比建筑本身存在得更久。当钢筋水泥的楼房最终消失,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故事,还会在茶余饭后的闲聊里继续流传。而我们这些曾经在这些楼里生活过的人,成了这些故事最好的讲述者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