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100元3小时约,江城百元叁时约见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叫“武汉100元3小时约”,第一反应还以为是啥新型消费陷阱。后来才发现,原来是指用一百块钱在武汉玩足叁个小时,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五块钱能逛一整天的日子。
江城的夏天总是带着粘腻的热气,我从江汉路地铁站钻出来时,正好是下午两点半。手里攥着那张百元钞票,心想这挑战可比想象中难——毕竟现在随便杯奶茶都要二叁十了。
老巷里的时光计价器
穿过中山大道拐进洞庭街,树荫把阳光切成碎片。路边摆竹床下棋的大爷冲我招手:“侬来一局?”我指了指手机计时器:“只能玩二十分钟哦。”大爷笑出满脸褶子:“在我这儿,时间不论价钱。”
其实武汉人最懂怎么把时间拉长。在黎黄陂路的旧租界区,随便找个咖啡馆发呆就是半个下午。点杯十五块的美式,看光影在红砖墙上爬行,叁个小时居然过得像一整天。隔壁桌的姑娘在写生,画本上正是窗外那棵百年梧桐。
转到泰兴里巷子口,剃头老师傅的推子嗡嗡作响。二十块钱的平头剪了四十分钟,期间还附赠半部汉口变迁史。他说这条巷子的砖缝里都嵌着故事,这让我想起另一个说法叫江城百元叁时约见,或许约见的不是人,是这座城的魂。
穿越价签的时光隧道
走到汉口江滩时,夕阳正把江水染成橙汁。放风筝的小孩牵着十几米长的蜈蚣,卖莲蓬的老太叁块钱给两朵。我蹲在防汛纪念碑下面啃周黑鸭,突然发现百元钞居然还剩二十。
轮渡码头的闸机吞下两块钱硬币,二层甲板上挤满举手机的游客。江风把裙摆吹成帆船时,有个穿校服的男孩在背《水调歌头》。汽笛声混着浪花声,恍惚觉得这班船要开往九十年代。
下船正好华灯初上,中华路码头的夜市刚支起帐篷。铁板豆腐滋啦作响的油烟里,叁个刚下班的小姑娘在算账:“今天团购的代金券能省四十呢!”我突然意识到,武汉100元3小时约从来不是数学题,而是生活方式的选择题。
在司门口天桥看到卖绞绞糖的大叔,转着竹签能拉出金黄的丝。五块钱买的不只是麦芽糖,还有他即兴表演的叁分钟。旁边情侣在挑手工发卡,女孩嗔怪男友乱花钱,眼睛却亮晶晶地瞄着蝴蝶结。
回到江汉关钟楼底下,手机显示正好叁个小时。钟声撞碎夜色时,我摸出口袋里的零钱——还剩六枚硬币在掌心发烫。或许明天该去武昌试试,用这些钢镚能在昙华林换到几首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