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湘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临湘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
临湘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这事儿刚传开时,街坊邻居都当是个段子。谁家孩子舍得拿五百块就为煲叁小时电话粥?这都够买多少本练习册了。
可后来打听才知道,电话那头是孩子在外省打工的母亲。这位在服装厂加夜班的母亲,接到儿子电话时正趴在缝纫机上打盹。孩子攥着攒了半年的早饭钱,就为在生日这天告诉母亲:“我考上重点班了。”
那些舍不得挂断的电话
镇上小卖部的公用电话老板老周看得最清楚。他说现在孩子们来打电话,都是提前在纸上写好要说的内容,像开会提纲似的。“他们拨号前总要深呼吸,仿佛在进行某种仪式。”老周擦拭着那部泛黄的电话机,“其实哪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大事,无非是食堂的辣椒炒肉太咸,同桌又借了橡皮没还。”
但这些看似琐碎的对话里,藏着说不出口的思念。有个女孩每次挂电话前总会突然提高音量:“妈,我秋裤穿着呢!”然后赶紧撂下话筒,好像慢一秒就会露出哭腔。
五百元背后的重量
提起临湘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这件事,班主任李老师翻开了家校联系本。她发现班上留守学生给父母打电话有个规律——考试前后特别频繁。“孩子们举着电话汇报成绩时,声音都是飘的。他们不是在要奖励,而是在确认远方还有人在乎自己的分数。”
那个花掉五百块的男孩后来透露,他特意选在母亲发工资的日子打电话,“这样她听到好消息一高兴,说不定就会给自己买点好吃的”。这个细节让很多家长沉默了。
如今那部公用电话装了计时器,可孩子们依然算不清感情账。他们只知道,听到父母声音的那一刻,五百元买来的叁小时,比整个暑假都漫长。
最近学校装了免费亲情电话,但奇怪的是,排队的人反而少了。心理老师说,可能孩子们终于发现,有些话不必等到凑够五百块才能说出口。清晨的问候,晚自习后的道别,这些碎片化的交流,慢慢织成了新的纽带。
黄昏时分,小卖部电话又响了。老周看着那个边打电话边翻小本子的学生,悄悄把计时器按了暂停。窗外,晚霞正把临湘的天空染成暖橙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