蚌埠喝茶上课资源群,蚌埠品茶学习交流圈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不少人转发“蚌埠喝茶上课资源群”的信息,刚开始还纳闷,喝茶就喝茶,怎么还和上课扯上关系了?后来机缘巧合加了个群,才发现这真不是简单约个茶局的事儿。
这个群的名字叫“蚌埠品茶学习交流圈”,里面热闹得很。每天从早到晚消息不断,但很少有无意义的灌水。早上七点多,就有人分享今天泡的毛峰,附上水温、冲泡手法的感受;下午常有群友直播撬普洱茶饼,讲解不同山头的风味特点;晚上更是讨论高峰期,常能看到对于某款绿茶该如何存放的长篇讨论。
从喝茶小白到入门选手
记得刚进群那会儿,我连六大茶类都分不清,泡茶全凭感觉。有次在群里发了张自己泡的龙井,立刻有老茶友善意提醒:“看这茶汤颜色,水温是不是太高了?”我才知道,原来好茶真的会被滚水烫坏。后来按照群友教的方法,用80度左右的水,沿着杯壁慢慢注水,同样的茶叶竟然泡出了完全不同的鲜爽滋味。
群里每周都有线上茶课,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讲座,更像是老茶客边泡茶边聊天。主讲人都是在蚌埠本地开了十几年茶叶店的老板,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选购技巧和冲泡方法。上周学了如何辨别岩茶的“岩韵”,这周又在讨论白茶不同年份的转化特点。这些知识,光靠我自己翻书,怕是半年都搞不明白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,这个蚌埠喝茶上课资源群还组织线下活动。上个月在张公山公园办了场户外茶会,二十多个群友自带茶具和茶叶,现场交流泡茶心得。有个大姐带的十年陈寿眉,让大家轮流品鉴;还有个年轻小伙子表演潮汕功夫茶,动作行云流水。那天从下午喝到傍晚,尝了不下十种茶,舌头都快品不过来了。
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
慢慢地我发现,这个群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喝茶交流。做茶具生意的群友会分享如何挑选紫砂壶;喜欢茶点的小伙伴研究出了搭配各种茶叶的小食;甚至还有群友自发整理了一份《蚌埠茶叶市场购茶指南》,详细列出了各家店铺的特色和大致价位,对新手特别友好。
现在每天打开“蚌埠品茶学习交流圈”已经成了习惯。不只是为了学茶知识,更是享受这种一群人为同一个爱好聚在一起的氛围。群里从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到退休的老先生都有,但聊起茶来完全没有代沟。有时候工作累了,看看群里的讨论,泡上一杯茶,整个人都能放松下来。
前两天,群里在讨论明前茶什么时候上市,大家已经约好等新茶到了要办个品鉴会。我突然想起刚加群时的困惑,现在终于理解了“喝茶上课”的含义——在这里,每一杯茶都是学习,每一次交流都在进步。如果你也在蚌埠,对茶文化感兴趣,不妨找个这样的圈子试试,说不定会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