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石桥哪个巷子有姑娘,大石桥哪里巷子有女孩
大石桥的老巷子
那天傍晚路过老城区,正好看见王大爷坐在巷口的石墩上摇着蒲扇。我停下来打了个招呼,他眯着眼睛问我:“这么晚了,还在转悠啥呢?”我随口应了句,说就是随便走走。他忽然压低声音:“你这几天总在这片转,该不会是想打听大石桥哪个巷子有姑娘吧?”
这话让我愣住了。其实我就是个喜欢在老街拍照的,被这么一问倒不知该怎么接话。王大爷看我这模样,哈哈一笑:“现在的年轻人啊,问路都不会问。你要找裁缝铺的周姑娘做旗袍,直接问周师傅的店在哪儿不就行了?”他拿蒲扇指向巷子深处,“往前走到第叁个路口,右拐那家青砖房就是。”
我这才恍然大悟。大石桥这片的老巷子弯弯绕绕,外地人来了确实容易摸不着北。每条巷子都住着老住户,他们习惯了用“李家闺女开的理发店”、“赵家姑娘经营的书屋”来指路。这让我想起上周在复兴巷,也是问了两个人才找到那家隐藏在梧桐树下的甜品店——店主是苏州来的姑娘,做的桂花酒酿特别地道。
沿着潮湿的青石板路往深处走,夕阳斜斜地照在斑驳的砖墙上。这条巷子比我印象中窄了不少,两旁的老屋还保持着叁十年前的模样。木门虚掩的院子里飘出饭菜香,偶尔能听见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。走到第叁个路口,果然看见那家裁缝铺,橱窗里挂着几件做工精致的旗袍。
推门进去时,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。周姑娘正在给一件旗袍锁边,抬头朝我笑了笑:“先坐,等我五分钟。”趁着这工夫,我打量起这个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。墙上挂满了各式布料,工作台上铺着软尺和粉笔,老式缝纫机擦得锃亮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去的那家裁缝铺,也是这样的布置,只是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。
“现在会来定做旗袍的年轻人不多了。”周姑娘忙完手里的活,起身给我倒了杯茶,“大多都是老顾客,或者准备结婚的姑娘。”她说话时手指轻轻抚过一件墨绿色旗袍的滚边,那动作熟练得像是在抚摸多年的老朋友。
我问她在这条巷子开店多久了。她想了想说,从外婆手里接过这个铺子,已经十二年了。说话间有位满头银发的奶奶推门进来,说是要改件旧旗袍的腰身。周姑娘仔细帮老人量着尺寸,轻声细语地问她最近腰还疼不疼。这样的场景,在这条老巷里应该每天都在上演。
离开裁缝铺时天色已晚,巷子里的路灯渐次亮起。我想起王大爷的话,忽然明白了他为什么特意强调“周姑娘”。在这片老城区,每条巷子都有这样的姑娘——可能是开裁缝铺的,可能是教钢琴的,也可能是经营着小餐馆的。她们成了巷子里的活地图,街坊邻居提到某个巷子时,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她们。
走到巷口,看见几个年轻人正在问路:“请问大石桥哪里巷子有女孩开的甜品店?”卖水果的大婶笑着指路:“往前走,看见红灯笼右拐,门口有猫的那家就是。”这个时候,巷子深处飘来阵阵甜香,应该是那家甜品店正在烤制明天的面包。夜色中的老巷显得格外安静,只有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