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铜峡同城喝茶约茶论坛,青铜峡品茶交流同城社区
一杯清茶连起的小城情谊
这几天降温得厉害,窗外风呼呼地刮。我搓了搓手,习惯性地点开了“青铜峡同城喝茶约茶论坛”的页面。屏幕亮起的瞬间,好像连屋子都暖和了几分。老张刚发了条新帖子:“家里来了批金骏眉,晚上七点,茶室见?”下面已经跟了五六条回复。
这种默契,是叁年前怎么也想不到的。那会儿我刚搬来青铜峡,除了同事,几乎不认识什么人。周末闲得发慌,在网上搜本地资讯,偶然点进了这个论坛。起初就是随便看看,后来试着在“青铜峡品茶交流同城社区”里问了句:“有人喝过本地产的枣茶吗?”没想到半小时就收到了回复。一位叫“黄河水”的老哥不仅详细介绍了做法,还热情地邀我去他店里尝尝。
记得第一次参加线下聚会,是在王姐的茶馆。进门之前还挺忐忑,心想万一冷场多尴尬。可一掀开门帘,茶香混着笑语扑面而来。李老师正给大家演示怎么温杯烫盏,动作不紧不慢;旁边的大学生小陈举着手机认真录视频,说是要学给爷爷看。那天我们尝了叁道茶,从滇红喝到白牡丹,话匣子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打开了。聊茶具,聊各自的工作,聊小城里新开的书店,就是没人低头刷手机。
现在这个论坛就像我们的小据点。上个月,开茶叶店的小陆在版里发帖,说父亲住院急需用血,血库紧张。短短两小时,符合血型的七八个版友就约好第二天一早去血站。小陆后来红着眼圈说,真没想到平时一起喝茶的朋友,关键时刻能这么仗义。
当然也有趣事。退休的刘工是论坛里的“设备控”,总爱研究各种茶具。前阵子他淘到个据说是晚清的紫砂壶,兴奋地晒图分享。结果懂行的版友看出是仿品,大家七嘴八舌讨论怎么辨别,反而变成了一场生动的鉴宝课。刘工也不恼,笑呵呵地说:“交学费了交学费了,明天我带这壶泡茶,咱们试试仿品泡的茶是不是也别有风味?”
有时候觉得,我们聚在一起,早就超出了喝茶本身。就像上周六下午,窗外飘着细雨,七八个人围坐在老茶馆的窗边。谁也不急着说话,听着雨水顺着瓦檐滴落的声响,手里捧着暖热的茶杯。新来的朋友小声说:“感觉像回到了老舍笔下的茶馆。”是啊,在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,能有个地方让人慢下来,面对面地说说话,闻闻茶香,看看对方眼里的笑意,实在是件珍贵的事。
今天翻看论坛的旧帖子,发现已经攒下了好多记忆:春天在黄河边举办的户外茶会,夏天交流冰滴茶的做法,秋天组团去参观茶园……每个季节都有茶香作伴。刚又刷新页面,看到有人问:“周末想带外地朋友体验茶文化,有推荐的地方吗?”底下已经弹出叁条详细建议。我笑了笑,在回复框里输入:“文化街那家新开的隐溪茶馆不错,要不要一起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