荥阳学生品茶工作室,荥阳学子茶艺交流坊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在荥阳大学城后街的转角处,有间不太起眼的小门面。木招牌上端正地写着“荥阳学生品茶工作室”,推门时铃铛会发出清脆的响声。记得第一次路过时,我还以为这是家普通的奶茶店。
直到某个下雨的午后,我抱着躲雨的心思闯进去,才发现里头别有洞天。整面墙的茶罐像列队的士兵,空气里飘着似有若无的茶香。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坐在长桌前,有人小心地往紫砂壶里注水,有人低头记录着什么。窗边的姑娘抬头对我笑笑:“同学,试试刚到的信阳毛尖?”
这里不卖奶茶
老板是个毕业没几年的学长,他边烫茶杯边解释:“我们这儿不卖奶茶,只做传统茶。”他冲茶的手法很特别,手腕轻轻转动,茶水划出琥珀色的弧线。“很多同学最初都是被朋友拉来的,后来却迷上了这种味道。”
确实,我很快就发现了这里的妙处。比起吵闹的奶茶店,这儿更像是个让时间慢下来的地方。有人带着作业来,泡一壶茶就能坐一下午;也有人纯粹来聊天,在茶香里交换各自的故事。玻璃罐里装着不同产地的茶叶,每只罐子都贴着手写标签,注明冲泡水温和方法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,这个荥阳学子茶艺交流坊完全由学生自己打理。茶艺队的同学轮流值班,他们不仅懂得如何泡好一杯茶,还能准确说出每片茶叶的来历。那个总扎着马尾的女生告诉我,她最初连绿茶红茶都分不清,现在却能通过品鉴判断出茶叶的采摘时节。
茶香里的年轻人
周叁晚上这里最热闹。长桌拼成马蹄形,不同院系的学生凑在一起举办品茶会。上个月的主题是“南北乌龙”,大家对比着铁观音和单丛的差异。物理系的男生掏出辫贬试纸测水质,文学院的姑娘则忙着记录茶汤的色泽变化。
偶尔会有趣事发生。比如上周,两个为课题争执不下的同学,在一泡老普洱里突然找到了共通点。茶凉了又续,等到第七泡时,他们的争论居然变成了合作方案。这种时候,老板就在柜台后默默微笑,往他们的壶里添开水。
说来也怪,在这间工作室待久了,连生活习惯都悄悄改变。以前熬夜赶论文靠咖啡硬撑,现在学会了准备一壶淡茶。宿舍的书架上渐渐多了茶具,回家时甚至会给长辈泡茶。妈妈惊讶地说,那个毛躁的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沉稳了?
也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魔力吧。它不需要严肃的说教,只是在恰当的时间,用恰当的方式来到我们身边。就像春风穿过竹林,沙沙作响,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空气的味道。
如今每次经过那条街,我都会朝那个转角望一眼。暖黄的灯光从玻璃窗透出来,隐约可见晃动的身影。那里不只是一个品茶的场所,更像是成长路上的某个驿站。让我们在奔赴远方的间隙,有机会坐下来,好好品尝生活的原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