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国初中生3小时通话100元,类似宁国学生百元叁小时电话
一个电话背后的心事
最近,在网上偶然看到这么个事儿:“宁国初中生3小时通话100元”。这标题一下子就让我愣住了,脑子里瞬间冒出好几个问号。现在的小孩,都这么能聊了吗?一百块钱,叁个小时,这得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?
说起来,这事儿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中那会儿。那时候通讯还没现在这么方便,家里有个固定电话就算不错了。给同学打个电话,都得趁着爸妈不在旁边,或者掐着时间,生怕聊久了被说。哪像现在,手机几乎成了标配。不过,这个“宁国学生百元叁小时电话”的情况,还是有点超出我的想象。
我试着去理解,这叁个小时里,他们可能都在聊些什么呢?是讨论一道怎么也解不出的数学题?还是分享班级里刚刚发生的趣事?又或者,是在倾诉那些不愿意对父母讲的,属于青春期的烦恼和小秘密?这么一想,好像又能理解了。一百块钱,对初中生来说不是小数目,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付出这个“代价”的,恐怕不是闲聊那么简单。
或许,这通长达叁小时的电话,更像是一个小小的“树洞”。在这个快速奔跑的年纪,学业压力、同学关系、还有对未来的那一点点迷茫,都需要一个出口。有些话,跟老师不能说,跟父母不敢说,只有在同龄的、能互相理解的好朋友面前,才能毫无保留地倾吐出来。这通电话,买的可能不只是通话时间,更是一份难得的倾听和理解。
当然啦,也有人会说,这不是浪费钱嘛?有什么话不能在学校说,非得花一百块打电话?这话听起来在理,但仔细想想,好像又没那么简单。学校里,课间十分钟匆匆忙忙,周围总是吵吵闹闹的,很难有那种安静下来深入交谈的氛围。而且,有些情绪的到来,是不分时间场合的。可能就是晚上回到家,一个人坐在书桌前,那种孤独感或者困惑感突然涌上来,特别想找个人说说话。这个时候,电话线那头的声音,就显得格外珍贵。
从这个“宁国初中生3小时通话100元”的事儿,我反而觉得,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太小看孩子们的情感世界了?总觉得他们衣食无忧,就应该快快乐乐的。但他们心里装着的的东西,可能比我们以为的要重得多。这份“宁国学生百元叁小时电话”的投入,背后或许正藏着他们对于真诚交流的渴望,和对情感支撑的需要。
当然,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长时间、高消费地打电话。只是觉得,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,先别急着去批评或者否定。也许可以换个角度,把它当作一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。问问自己,我们给孩子的陪伴和倾听,足够了吗?我们有没有创造出一种氛围,让他们觉得,有些话是可以放心地、免费地跟我们说的呢?
青春期的孩子,心思细腻又敏感。他们需要一个能安全表达自己的空间。如果这个空间在现实生活中暂时缺失了,他们可能就会去寻找其他的方式,哪怕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。这通价值百元的电话,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,提醒我们多去关注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,那可能才是他们真正想让我们“听见”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