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口品茶教室工作坊,茶艺研习课堂活动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1:59:26 来源:原创内容

推门走进龙口品茶教室工作坊,那股熟悉的茶香便扑面而来。不是浓烈到呛人的香,而是若有似无地萦绕在空气里,像江南的烟雨,温润地包裹着你。几位早到的学员正围坐在长条茶桌旁,低声交谈着,手边的白瓷盖碗里,隐约透出浅金色的茶汤。

今天的主泡老师是陈师傅,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长者。他不多言语,只是用一块素净的茶巾,不紧不慢地擦拭着茶则和茶针。看他的动作,你会觉得那不只是准备工作,更像是一种仪式,一种让心神沉淀下来的方式。

从一片叶子说起

“咱们今天,就从手边这泡凤凰单丛开始吧。”陈师傅终于开口,声音平和。“很多人觉得,喝茶嘛,不就是热水冲下去,等会儿喝就完了?其实啊,这里头的讲究,还真不少。”他捏起一小撮干茶,放在茶荷里递给我们传看。“你们看,这茶叶的条索,紧结匀整,颜色是乌润里带着些灰褐。闻一闻,是不是有种…嗯,像山野里兰花草的香气,还带着点甜?”

我们依次接过,仔细端详。确实,干茶的香气很特别,不是那种直白的香,是幽深的,需要你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的韵味。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大姐小声嘀咕:“我以前买茶,光看价格和包装了,还真没这么凑近了闻过、看过。”陈师傅听了,眼角露出浅浅的笑意:“茶自己会说话,你得学会听。”

水温、时机与心境的把握

接下来是实操。陈师傅一边演示,一边解释:“泡这种乌龙茶,水不能太老,刚刚烧开,稍微凉一凉,大概95度左右正合适。水温太高了,茶的内质一下被烫出来,会带着苦味;水温太低了呢,香气又打不开,茶汤显得乏力。”他提起水壶,沿着盖碗的边缘,轻柔地注水,水流稳而缓,没有直接冲击茶叶。“这叫‘润茶’,也叫‘醒茶’,就像叫人起床,得温柔点,不能一盆冷水泼上去,对吧?”

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,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。等待出汤的十几秒里,他让我们观察茶叶在盖碗中的变化。“看,叶子在慢慢舒展,恢复了它在枝头上的一部分生机。我们常说茶有第二次生命,就是在冲泡的这一刻被唤醒的。”出汤时,他手腕一沉,动作干净利落,琥珀色的茶汤顺着公道杯流淌下来,色泽透亮,没有一丝浑浊。

分到品茗杯里,他并不急着让我们喝。“先闻香。”我照做了,杯口的热气携带着更加浓郁、复合的花果香升腾起来,沁人心脾。然后是小口啜饮,让茶汤在口中稍微停留,去感受那微苦之后的迅速回甘,以及喉咙里持久的香甜感——“喉韵”,陈师傅是这么称呼这种感觉的。

这让我想起,之前在办公室里拿个马克牛饮,真是浪费了不少好茶叶。喝茶,原来真不是解渴那么简单,它是一个让自己慢下来的过程。在这个茶艺研习课堂活动中,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。

后面的时间,我们轮流上手练习。有人紧张,水注得忽大忽小;有人忘了温杯,手忙脚乱。陈师傅就在旁边看着,偶尔指点一两句:“手腕再放松些,对,就像这样。”“这一泡可以稍微坐杯(延长浸泡时间)几秒,试试看味道有什么不同。”没有批评,只有引导。整个空间里,除了水流声和偶尔的交谈,显得格外安静。窗外城市的喧嚣,仿佛被这满室的茶香隔绝在外了。

当我终于泡出一杯自己觉得还算满意的茶时,心里竟然有了一丝微小的成就感。这感觉,和完成一个项目、写好一份报告完全不同。它更私密,更宁静。那位大姐品了一口我泡的茶,点点头说:“嗯,你这杯,甜味更明显了。”我们相视而笑,一种因共同体验而产生的默契,在茶香中悄然建立。

天色渐晚,活动也接近尾声。大家似乎都有些意犹未尽,收拾茶具的动作也慢腾腾的。有人向陈师傅请教该买什么样的茶具入门,有人相约下周再来。我坐在原地,看着杯中剩余的最后一抹茶汤,心想,或许我们忙碌生活里缺的,就是这样一个能安心坐下,专注地为自己、为他人好好泡一杯茶的下午。这个龙口品茶教室工作坊,给的不仅仅是一些泡茶的技巧,更像是一个小小的、温暖的提醒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