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城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增城学生500元叁小时通话
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个挺让人纳闷的消息:增城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。当时我就愣住了,现在初中生打个电话都这么贵了?我家孩子跟同学聊微信都是免费的呀。
后来特意问了在增城当老师的朋友。她苦笑着说,这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,把智能手机收走了,只给留个老人机。结果这些孩子就想出个办法——付费请同学带着智能手机,专门用来登录社交软件。
藏在电话背后的真实需求
那个“增城学生500元叁小时通话”的说法,细想下来其实不全是字面意思。更多是代指现在初中生之间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。有个初二男生告诉我,他们班有人真的攒零花钱买了张电话卡,就为了周末能跟要好的同学聊游戏、说心事。
“有时候爸妈管得太严了,连发条微信都要被检查。”这孩子说着说着声音就低了下去,“要是能痛痛快快聊会儿天,花点钱也愿意。”这话听着让人怪心酸的。
现在想想,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智能手机,但放学后还能跟同学在操场上疯跑,有什么话当面就说了。现在的孩子放学就被接走,回家就是四面墙,除了上网课就是写作业,连说句心里话都得找机会。
说到这个增城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现象,有个细节挺有意思。那些愿意花钱打电话的孩子,往往不是成绩差的,反而是几个班里的前几名。你说奇怪不奇怪?
有个当心理老师的朋友分析,这些孩子压力太大了,平时在老师和家长面前都得维持“好学生”的人设,只有跟同龄人才能卸下包袱。500块钱买的不是通话时间,而是暂时的心灵自由。
我认识的一个妈妈最近就在发愁,她儿子居然把过年收的红包都拿去找同学“买通话时间”了。问她怎么发现的,她说偶尔听到儿子在阳台上小声打电话:“这道题老师明天肯定会问,我先跟你说说思路……”
这件事让我想起前阵子看到的新闻,说有学校在厕所里装了信号屏蔽器。你看,越是堵,孩子们就越会想出各种办法。就像那句老话,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。
当然不是说家长管孩子不对,但这个度确实难把握。管得太松,怕孩子沉迷网络;管得太严,又可能出现这种“增城学生500元叁小时通话”的极端情况。
后来我跟几个家长商量,是不是可以换个方法?比如每周固定给孩子两小时的“自由时间”,在这段时间里,他们可以合法地用手机跟同学联系。试行了一个月,效果还挺让人意外的。
有个女生悄悄告诉她妈妈,其实她们并不想总抱着手机,只是需要知道“想用的时候能用”。这种安全感,比偷偷摸摸地找人打电话强多了。
说到最后还是那句话,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,光靠堵是解决不了的。那个增城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传闻,说到底就是个信号,提醒我们是时候换个方式和孩子沟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