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霍州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一个电话的价值
前几天,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帖子,标题是“霍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。说实话,第一眼扫过去,我心里直犯嘀咕:现在的小孩,打个电话都能当成一桩事儿来说了?50块钱3小时,这有什么好讨论的。可不知怎么的,这个标题像根小刺,轻轻扎在我心里,没多疼,但就是让人忍不住去想。
我试着把自己带回到那个年纪。初中,十四五岁,正是心里塞满了话,却不知道跟谁说的年纪。学校里发生的趣事,对某个同学朦朦胧胧的好感,和父母闹的小别扭,还有对未来的那些无边无际的幻想……所有这些情绪,像一团乱麻塞在胸口。那时候,我们渴望被理解,渴望有一个能完全接纳我们所有喜怒哀乐的“树洞”。
想到这里,我忽然有点明白了。这个“霍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,它真的只是一个通话时长和费用的计算吗?恐怕不是。那50块钱,可能是省了好几顿早餐钱,可能是用期末的好成绩换来的奖励。而那3个小时,流淌的恐怕不是话语,而是两个少年之间毫无保留的信任和陪伴。
他们会在电话里聊些什么呢?也许是在抱怨某位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,也许是在兴奋地分享最近发现的一本好看的小说,或者只是沉默着,听着电话那头轻微的呼吸声,就知道对方也在陪着自已。这种陪伴,远比一次逛街、一顿快餐来得珍贵。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,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,你并不孤单。
这让我想起了我们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。和好朋友打个电话,也得瞅准父母不在客厅的时候,扯着电话线,躲到角落里压低了声音说。那时候,一分钟几毛钱的长途费都让我们心疼得要命,可还是会忍不住聊上半个小时。现在想想,那种“奢侈”背后,是同样沉甸甸的情感。
时代变了,现在的孩子有了微信,有了蚕蚕,视频通话都是免费的。沟通变得无比便捷,可我有时候会觉得,那种郑重其事地、花费很长时间去倾听和诉说的心境,反而变得稀有了。“霍州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”这件事,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被人提及的话题,或许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某种共同的记忆——那种愿意为纯粹的情感交流“付费”的真诚。
当然,我不是在鼓励孩子们都去进行长时间的电话聊天。我只是觉得,我们这些大人,在忙于用金钱衡量一切价值的时候,或许可以停下来想一想。对于一颗渴望倾诉和倾听的心灵来说,一段不被催促、完全放松的“霍州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”,它所承载的情感重量,可能远远超出了那50元人民币本身。它是一种情感的纽带,是青春里一道温暖的光。
所以,下次如果再看到类似的消息,我大概不会再轻易地把它看作是一桩奇闻。我会会心一笑,想起那个电话两端的少年,想起那个用50元和3小时构筑起来的、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小小世界。那个世界,纯净而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