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阳火车站150快餐,衡阳车站附近快餐150元
站前广场的吆喝声
傍晚时分,衡阳火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。出站的旅客拖着行李箱,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。这时候,总能听到一些零散的吆喝声。“吃饭吗?便宜实惠。”一位中年大姐靠在电动车上,对路过的人随口问着。不远处霓虹招牌闪烁,小餐馆门口贴着醒目的红色价目表。
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年,对这个火车站再熟悉不过。每次路过,都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市井气息。周边的快餐店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那个价格区间,好像被钉死在了某个数字上。150元,在这个地方成了个奇妙的标尺。
走进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小店,墙上的风扇吱呀作响。老板娘正在给前面的客人找零,嘴里念叨着“一共一百五,收您两百,找您五十”。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塑料椅子发出轻微的摩擦声。菜单上用透明胶带贴着几张补充的菜品,但最显眼的还是那几个套餐组合。
“来个套餐吧。”我对走过来的服务员说。她看起来二十出头,系着有些发白的围裙。“好的,马上就好。”她利落地在单子上划了几下。窗外,又一趟列车到站,人群像潮水般涌出闸口。
那些匆匆的过客
这家店的客人多半是赶火车的。隔壁桌坐着个中年男人,他一边吃饭一边不停看手机上的时间。面前的炒饭还剩一半,他就急着起身结账。“多少钱?”“一百五。”他掏出现金往桌上一放,拎起背包就往外冲。
服务员过来收拾桌子,看着那半碗炒饭摇了摇头。“这些赶车的人啊,吃饭都像打仗。”她跟我说,这附近的外卖小哥也常来,但他们通常会选择更便宜的单点。而那个衡阳车站附近快餐150元的标准套餐,似乎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选择。
厨房里飘出炒菜的香气,锅铲碰撞的声音不绝于耳。厨师隔着传菜窗口喊:“叁号桌的鱼香肉丝好了!”另一个服务员小跑着过来端菜。这样忙碌的场景,从早上六点第一班车开始,一直持续到深夜最后一班车进站。
我注意到菜单上其实有很多选择,但大多数客人根本不会细看。他们要么直接点招牌套餐,要么就问“你们这最招牌的套餐是哪款”。仿佛在火车站这个特殊的环境里,人们都失去了细细挑选的耐心。
不变的与变化的
老板娘闲下来的时候,会坐在收银台后面算账。她说这份生意做了快十年,周围的店铺换了不少经营者,但大家的价格都维持在相似的水平。“房租、水电、人工都在涨,但这个地方的消费水平就这样。”她苦笑着,“再贵就没人来了。”
有意思的是,虽然价格没太大变化,但菜品的质量却在悄悄提升。以前可能就是简单的两荤一素,现在会增加个汤,或者换成更时令的蔬菜。竞争激烈了,老板们都在想办法让自己家的150元套餐看起来更值。
就在我吃饭的这半小时里,店里已经翻台叁次。新来的客人刚落座,第一句话往往是“上菜要多久?我赶车”。服务员都已经练就了精准判断时间的能力:“炒菜十分钟,炖菜要久一点。”
夕阳西下,站前广场亮起路灯。又一批旅客拖着行李走出车站,面带倦容地寻找吃饭的地方。那些熟悉的吆喝声再次响起,而各家店里,服务员们又开始新一轮的忙碌。这个围绕着火车站形成的小生态系统,每天都在重复着相似的故事。
走出餐馆时,晚风吹散了身上的油烟味。回头望去,那家店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温暖。明天这个时候,又会有一批批新的旅客走进这里,点上一份熟悉的套餐,然后继续各自的旅程。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,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跳动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