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施做大活的地方,恩施主要劳务场所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3:22:01 来源:原创内容

说起恩施做大活的地方,很多老乡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些热火朝天的工地。大清早六点半,建设路的拐角处就蹲着好些人,安全帽往地上一搁,边啃馒头边盯着过往的车辆。老张把工具箱挨着腿放,用他的话说:"这儿就像个露天的人力市场,谁家要装修、哪个工地缺人手,都爱来这儿转悠。"

其实除了街边自发形成的零工点,正规的劳务市场这几年也慢慢多了起来。金龙大道那片新开的就业服务中心,每天滚动播放招工信息。电子屏底下总围着一群人,仰着头找合适活计的样子,让人想起以前赶集时挑牲口的场景。不过现在大家看的不是牲畜成色,是工资待遇和工作时长。

从茶园到工地

我遇见过从红土乡来的小李,他以前在家采茶,现在专门给新小区装门窗。"采茶一天弯腰十二个小时,挣不过两百。现在扛玻璃虽然危险点,但一天能见着叁百块现钱。"他抹了把汗,"就是得学会看图纸,刚开始那半个月,差点把阳台门装反了。"

这种转变在恩施挺常见的。以前老乡们要么种地,要么去外地打工。现在随着城市发展,本地机会多了,但要求也不一样了。劳务市场的王主任打了个比方:"以前比的是谁力气大,现在得比谁手艺精。贴瓷砖的师傅要是不会算损耗,干两天就得赔本。"

装修队的老周深有体会。他带着七八个老乡专门接旧房改造的活儿,最近却在为招人发愁:"年轻人都跑去学短视频剪辑了,愿意踏踏实实学水电的越来越少。有时候接到急单,还得去别的队里借人。"

不过话说回来,在恩施找活干也有让人暖心的地方。很多雇主都是本地人,知道大家不容易。碰上农忙时节,会主动给假让工人回乡收玉米。这种人情味,是在大城市打工很难体会到的。

劳务市场的夜班岗最近特别热闹,很多白天要照顾家里的人,晚上过来找兼职。四十几岁的刘姐刚通过家政培训,现在同时给叁家做保洁:"上午送完孩子上学去东家,下午接孩子前还能跑两家,时间掐着点,但比在工厂自由。"

看着这些忙碌的身影,突然想起老城墙下刻着的"自强不息"四个字。或许每个在恩施打拼的人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词的含义。他们散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,用汗水浇筑着生活,也改变了这座山城的面貌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