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平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,恩平邀约当地人百元叁小时
最近刷手机的时候,看到一条挺有意思的信息——恩平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。这让我想起上周在恩平老街闲逛时,一位开糖水铺的阿姨说的话。她边搅着锅里的绿豆沙边聊起,现在不少年轻人会通过这类方式找本地人当临时向导。
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恩平邀约当地人百元叁小时这个说法时,我心里直犯嘀咕。花一百块请陌生人带路,真的靠谱吗?但转念一想,要是能避开那些千篇一律的旅游路线,跟着土生土长的恩平人穿街走巷,说不定真能遇见不一样的风景。
藏在巷子里的老手艺
那天我跟着陈叔——就是那位糖水阿姨介绍的本地老师傅,拐进了骑楼背后的巷子。他顺手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,里面竟然是做了四代人的竹编作坊。老师傅坐在矮凳上编着鱼篓,手法快得让人眼花缭乱。“现在肯学这个的年轻人啊,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。”陈叔说着,顺手把刚编好的小蚱蜢递给我。这种鲜活的生活场景,确实是旅游大巴永远到不了的地方。
我们边走边聊,路过卖黄鳝饭的大排档时,灶台正窜起半人高的火苗。陈叔笑着拉住我:“别怕,他们家的火候从来都这么旺。”后来那顿煲仔饭的焦香,到现在想起来还咽口水。老板说米要用本地的丝苗米,锅巴要煎得金黄酥脆,这都是他们二十多年摸出来的门道。
站在恩平老桥上吹风时,陈叔指着远处的红砖厂房说,那儿曾经是赫赫有名的纺织厂。现在虽然安静了,但墙上的标语还留着当年的干劲。我突然觉得,这一百块花的挺值——不仅听到了鲜活的往事,还尝到了带着烟火气的地道小吃。
往回走的路上,遇见几个学生在写生。画板上的碉楼衬着芭蕉叶,比明信片上的风景生动多了。他们告诉我,是跟着美院老师来采风的,带队的老师正是通过恩平约附近人找到的向导。看来这样找当地人当导游的方式,确实慢慢被更多人接受了。
夜幕降临时,陈叔把我带到河鲜市场后面的小摊。老板见他来了,二话不说就从水池里捞出最生猛的河虾。那顿椒盐虾配米酒的味道,简直能把人的眉毛鲜掉。结账时我算了下,加上向导费,这趟的花费还不到景区餐厅的一顿饭钱。
现在回想起来,这种请当地人带着玩的方式,就像开盲盒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——可能是守着传统手艺的老匠人,可能是飘香半条街的私房菜,也可能是躺在榕树下打盹的花猫。这些意料之外的邂逅,反而成了旅途中最鲜活的记忆。
离开恩平时,陈叔往我包里塞了两只粽子。“端午快到了,尝尝我们这儿传统的裹蒸粽。”热乎乎的粽子在手里散发着竹叶香,忽然让我想起早上在菜市场看到的场景——每个摊主都在用恩平话拉着家常,那声音里带着的温度,是再智能的导航软件都给不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