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马品茶自带工作室,侯马茶艺自备工作室
这几天路过老城区,发现巷子口新开了家"侯马品茶自带工作室",红纸黑字的招牌在灰墙黛瓦间格外显眼。说来也巧,我包里正装着朋友刚送的武夷山岩茶,索性推门进去探个究竟。
工作室是旧民居改造的,天井里摆着两张原木茶桌,青石板缝里探出几丛翠竹。店主是位穿棉麻衫的年轻人,正不紧不慢地烫洗茶具。"我们这儿就像自家的茶室,您带什么茶都成,我帮您泡出最佳风味。"他说话时壶里的水刚好叁沸,蒸腾的热气里茶香渐渐弥漫开来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其实刚开始我挺纳闷,现在茶馆遍地都是,为什么偏要自带茶叶呢?店主小陈给我续了道茶,讲起他的想法:"您看啊,现在大家家里都存着好些茶,可要么没空细品,要么不懂冲泡。在我们这侯马茶艺自备工作室,就像把厨房搬到了专业灶台前——您自带食材,我来当火候掌勺人。"这话让我想起家里那罐受潮的龙井,确实需要懂行的人帮忙"救一救"。
隔壁桌的大姐自带了个紫砂罐,里面是她先生去云南出差带回的普洱。"在家总泡不出那个韵味,小陈用银壶慢煮,教我用体温感受茶汤温度,这才喝出了老茶树的沉香。"她说着又注了道水,深红的茶汤在白瓷杯里漾开涟漪。
茶盏中的生活课
有意思的是,这里不像传统茶艺表演那样高高在上。小陈会根据客人带的茶,聊产地的风土,说制作的讲究。有次有个姑娘带了包茉莉花茶,他竟找出苏州评弹当背景音:"茉莉花茶讲究'窖香',就像这首评弹,茶吸花香,曲含情韵,都是要慢慢品的。"
我发现常客们都练就了特别的本事——能通过茶汤颜色判断水质,从叶底舒展看火候。李老师退休后每周都来,他的保温杯里总装着不同的茶样:"以前喝茶解渴,现在学会了看茶叶在壶里跳舞。你看这铁观音,叁泡之后才展露真味,就像我们这年纪,沉淀过才有回甘。"
雨滴突然敲在天井的玻璃顶上,打断了我们的闲聊。小陈不慌不忙地点起炭炉,橘色的火光映着青砖墙。他把我带的岩茶重新泡过,这道用的是陶壶慢烹。"岩茶经得起等待,"他斟茶时说道,"就像好的生活节奏,急不得也慢不得,要找到自己的呼吸频率。"
离开时雨还没停,茶香却像黏在了衣襟上。那位侯马品茶自带工作室的年轻人送我到门口,递来一包试饮装:"下次不妨带些不同的茶来对比,同一款茶在不同时辰喝,滋味都两样呢。"我撑着伞走过湿漉漉的青石板路,忽然觉得这条走了十年的老街,因为这家特别的工作室,竟生出些陌生的诗意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