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石桥玩维妹的地方,大石桥维族姑娘游玩点
大石桥的民族风情
那天打车经过城东的民族街区,司机师傅突然指着窗外说:“这儿可是大石桥玩维妹的地方,整条街都是新疆馆子。”顺着方向望去,烤包子店的热气正从巷口飘出来,几个穿着艾德莱斯绸裙子的姑娘说笑着走过,银铃般的笑声落在阳光里。这画面就像突然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域的窗。
要说大石桥维族姑娘游玩点,最地道的要数老邮局后身那条巷子。才走进去就被孜然香味包围了,烤肉摊子哔啵作响,留着长辫子的老板娘正熟练地翻动着铁签。她见我站着张望,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招呼:“尝尝嘛,羊肉今早才从巴州运来的。”那热情劲儿,让人想起喀什古城茶馆里递来薄荷茶的老乡。
巷子深处有家卖手工艺品的铺子,彩色羊毛毡挂满了整面墙。店主阿依古丽正在教顾客打新疆结,灵巧的手指翻飞着红线。“我们维吾尔族姑娘就喜欢鲜艳颜色呀,”她眨着大眼睛笑,“你看这个石榴花纹,在我们家乡象征团圆。”她手腕上的银镯子随着动作叮当作响,像是为这番话伴奏。
转过街角碰到群跳麦西来甫的年轻人,手鼓敲得人心跟着颤。有个穿校服的小男孩刚开始还不好意思,被穿红裙子的姐姐拉进圈子,没几下就踩准了节奏。旁边卖哈密瓜的大叔擦着刀子感慨:“这些娃娃生在东北,可音乐一响,脚底下还是祖辈的泥土在发芽。”
夜幕降临时,霓虹灯把整条街染成了葡萄紫。卖烤鱼的摊主边撒辣子边哼《牡丹汗》,炉火映得他额头亮晶晶的。常来吃饭的马爷叔告诉我,他最爱周末来看歌舞表演,“虽说听不懂歌词,但那个热瓦普一弹起来,心里什么烦闷都化开了。”正说着,舞台上的姑娘们已经开始旋转,裙摆开成了沙漠里的依米花。
在馕坑边等待的间隙,做馕的艾力给我掰了块刚出炉的芝麻馕。“你看面饼上的花纹,”他指着凹凸的纹路,“就像我们走过的路,有高有低才是生活。”金黄的馕饼在掌心发热,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总爱来这条街——在这不仅能找到大石桥玩维妹的地方,更能触摸到那种把日子过成节日的生活态度。
临走前又遇见阿依古丽,她正在给石榴树苗浇水。“开春时从家乡带来的,”她抚摸着嫩绿的叶片,“等结果子了请你来吃呀。”身后传来都塔尔琴声,像黄昏时掠过天山的春风。这条街确实成了连接故乡与异乡的桥梁,让每个路过的人都尝到了新疆阳光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