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林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,学生销售技巧在桂林
最近在桂林的街头巷尾,总听人聊起学生做销售的事儿。不少同学想趁着课余时间赚点零花钱,可站在人来人往的正阳步行街或者两江四湖的景区门口,手里攥着商品,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。这种情况啊,我见得可太多了。
记得上周在七星公园门口遇到个小伙子,抱着一堆手工桂花糕来回踱步,脸颊通红地盯着地面。我问他是不是在摆摊,他支支吾吾说不知道该怎么跟游客搭话。这不就巧了嘛,对于桂林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,我这儿倒真有些接地气的办法。
先练就本地方言的亲切感
咱们桂林是个旅游城市,游客既想买特色产物,也想体验当地风情。如果你能用桂林话问候两句,马上就能拉近距离。比如看到一家子游客在日月双塔前拍照,可以笑着凑上前说:“要尝尝地道的桂花糕呗?我们这儿现做的嘞!”这种带着乡音的推销,比干巴巴的叫卖管用多了。
不过要注意分寸,别缠着人家没完没了。见过有些同学跟了游客半条街,这反倒把人吓着了。最好的方式就是点到为止,留个好印象比强买强卖重要多了。
对了,选择销售地点也很有讲究。象山景区门口虽然人多,但大家急着买票进场,往往没空停留。反倒是滨江路那些散步的游客,脚步慢,心情放松,更愿意停下来看看你的小商品。
把桂林山水变成销售道具
聪明的学生会把风景也变成销售的一部分。比如卖手绘明信片的同学,会特意指着卡片上的象鼻山说:“您看这个角度,就是从我站这个位置画出来的。”这么一说,明信片顿时就有了故事。
还有个小姑娘更有创意,她卖的是漓江石头画,每块石头上都画着不同的渔翁和鸬鹚。遇到感兴趣的游客,她就指着远处的漓江说:“这些石头就是从那边捡的,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。”这话一说,游客拿着石头反复端详,很快就掏钱了。
其实啊,在桂林做生意,关键是要把本地的特色融入进去。你卖的不仅是商品,更是一份桂林记忆。那些学生销售技巧在桂林之所以能成功,都是因为把握住了这一点。
我认识的一个大叁学生就特别机灵。他在两江四湖夜游的码头旁边摆摊,专卖会发光的头饰。天黑之后,他戴着闪光猫耳朵在人群里特别显眼,很多小朋友拉着家长过来买。这比单纯站在那儿叫卖效果好太多了。
还有个小窍门是观察游客的需求。夏天在芦笛岩洞口,有学生带着小风扇和清凉贴,这些东西不值什么钱,但对刚从溶洞里出来的游客来说,简直是及时雨。这就是会做生意的人,懂得想顾客之所想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要问了,那万一遇到讨价还价的该怎么办?这事儿在旅游城市太常见了。我的建议是,提前准备好说辞。比如可以这样说:“我们这都是学生自己做的,用料都选最好的,真的不能再便宜了。”态度要诚恳,但立场要坚定。实在不行,可以送个小纪念品,比如多给一张贴纸或者一个书签,这样既保住了价格,又让顾客感觉占了便宜。
做销售最怕的就是脸皮薄。刚开始可能会脸红心跳,说话结巴,这都很正常。多在宿舍里对着镜子练几遍,找同学当听众,慢慢就熟练了。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,敢开口就成功了一半。
最近还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,有些同学组成了销售小分队,叁五个人在不同的景点互相照应。今天你在东西巷,我在靖江王府,明天换着来。这样既避免了扎堆竞争,又能交流各处的销售情况,确实是个好办法。
说到底,在桂林做学生销售,光有热情还不够,还得用对方法。无论是利用本地特色,还是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,这些细节往往决定着成败。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到正在摸索中的同学们,毕竟校园里的这段经历,说不定就是未来事业的起点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