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微信附近的人怎么看是不是卖的,附近的人身份判断
最近和朋友聊天,说到在丹江口用微信“附近的人”功能,他随口问了句:“你说这上面打招呼的,怎么判断对方是不是正经人?会不会有那种...”他话没说完,但我懂他的意思。这问题其实挺多人心里都嘀咕过,今天咱就唠唠这个。
先说说“附近的人”是咋回事。它就是基于地理位置,把在你周边、同样开着这个功能的微信用户显示出来。初衷挺好的,方便认识新朋友,了解周边动态。可时间长了,啥人都有了,氛围就有点变味儿。你刷一下列表,有些头像和昵称就让人心里犯嘀咕——穿得特别少的美女头像,配上“深夜寂寞”“加我聊聊”这类昵称,确实容易让人多想。
怎么辨别,得看这几个地方
那到底怎么看对方是不是卖的呢?这事儿没个标准答案,但有些迹象挺说明问题的。首先看头像和相册,如果头像过分暴露、色彩艳丽得像网络图片,点进相册要么一片空白,要么就是些搔首弄姿、明显经过高度处理的照片,这就得留个心眼了。
然后是昵称和个性签名。“优惠保健品”“全国可飞”“哥哥加我私聊”...这类直接带有暗示或广告色彩的,目的性就太明显了。正经人谁会在签名里写这些啊,你说是不是?
最关键的一步是看聊天。如果刚加上好友,没聊两句就直奔主题,问你要不要“特殊服务”,或者发来明显是广告的价目表、联系方式,那基本就可以确定了。还有些会拐弯抹角,先跟你套近乎,但聊不了几句就开始暗示,或者让你转钱、发红包才肯“进一步了解”。碰到这种,心里就该拉响警报了。
当然啦,也不是所有主动打招呼的都别有目的。可能确实有附近的人想交个朋友,或者做点小生意。但那种一来就感觉特别急切,言语间充满诱惑和催促的,多半有问题。咱们在丹江口这地方,生活节奏不算快,正常人聊天哪有那么急吼吼的。
其实这事儿吧,关键还在于咱们自己心里得有杆秤。天上不会掉馅饼,更不会平白无故掉下个“林妹妹”。那种看起来太过“完美”的邂逅,背后往往藏着陷阱。保持一份清醒,比啥辨别方法都管用。
网络是虚拟的,但隔着屏幕跟你聊天的是活生生的人。在点击“添加到通讯录”之前,稍稍停顿一下,花几秒钟看看资料,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。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钱包,比满足一时的好奇心重要得多。
说到底,微信就是个工具,看你怎么用。“附近的人”功能本身没啥错,咱们丹江口也有很多朋友是通过它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。只是在使用的时候,多一份谨慎,多一份思考,总是没错的。毕竟,真实的生活和交往,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去沉淀,你说对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