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阳小粉灯一条街,绵阳粉灯小巷风貌
霓虹初上的小巷
傍晚时分,我站在了这条传闻中的街道入口。说它是“一条街”,其实更像是一条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巷,不特意去找,很容易就从眼前溜走了。两旁的建筑带着点上世纪的味道,墙皮有些斑驳,可偏偏每家每户的檐下或门口,都亮着一盏盏粉色的灯。那光不算刺眼,朦朦胧胧的,像给整条巷子罩上了一层温暖的薄纱,把行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
你问这粉色的光有什么特别的?嘿,刚开始我也纳闷。可往里走了几步,就品出点味儿来了。这光啊,不像白炽灯那样直白,也不像霓虹灯那样炫目,它就那么柔柔地亮着,莫名让人的脚步慢了下来。旁边一位坐在自家小店门口摇着蒲扇的大爷,看我东张西望的,笑眯眯地搭话:“年轻人,头一回逛咱们这绵阳小粉灯一条街吧?”我连忙点头。他呵呵一笑,用扇子指了指:“习惯了就好,这灯啊,亮了有些年头喽,看着就暖和。”
我这才留意到,藏在这片粉色光晕下的,是各式各样的小营生。有飘着麻辣香气的串串香摊子,老板正麻利地给客人涮着毛肚;有旧书摊,老板就着灯光,自己看得入迷;还有几家裁缝铺和五金店,店主和相熟的街坊在灯下聊着天。这绵阳粉灯小巷风貌,跟我想象中的“灯红酒绿”完全不同,它透着的,是一股子扎实过日子的烟火气。
灯下的人间百味
我走到一个卖糖油果子的叁轮车前,摊主是位大姐,她的脸在粉色灯光映照下,显得格外柔和。付钱的时候,我忍不住问:“大姐,为什么这儿都用粉色的灯啊?怪好看的。”她一边给我装着果子,一边头也不抬地说:“啥为啥,老早就是这样了呗。一开始是几家,后来大家觉着好看,就都装上了。现在你看,晚上这一片亮堂堂的,又不会太亮,照得人心里头安逸。”她顿了顿,补充道:“外地来的游客,就爱拍这个灯,说特有感觉。”
这话不假。我越往里走,越觉得这粉色像是一味奇妙的调料。它让冒着热气的食物看起来更诱人,让旧物件泛着温润的光泽,连人们脸上的笑容,好像都因为这层滤镜而多了几分亲切。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,靠在墙边,寻找着最佳角度,想把这独特的绵阳粉灯小巷风貌留在相册里。而本地人则显得从容许多,他们穿梭在光晕中,买菜、吃饭、闲谈,对这片粉色早已习以为常,仿佛这灯光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在一家面馆坐下,点了一碗牛肉面。热腾腾的面端上来,蒸气和头顶的粉色光混在一起,画面顿时有了温度。隔壁桌是刚下班的中年人,正狼吞虎咽,边吃边跟老板抱怨着工作的烦心事儿;另一桌则是一对小情侣,头挨着头,低声说着悄悄话,女孩的脸颊在灯光下泛着红晕。这条绵阳小粉灯一条街,像一个小小的舞台,每一盏灯下,都在上演着真实的人生片段,朴素,却动人。
走出巷子口,再回头望,那片暖暖的粉色依旧安静地亮着,与身后都市冰冷的白光形成了鲜明对比。我好像有点明白,为什么人们会对这里念念不忘了。它或许没有宏伟的景观,但它有温度。那绵阳粉灯小巷风貌,说到底,是普通人家的灯光串联起来的生活图景,不张扬,却足以慰藉一颗颗穿行在都市中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