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安学生品茶工作室,临安学子茶艺研习社
你说现在年轻人聚会都去哪儿?网吧太吵,奶茶店又甜得发腻。在临安大学城的小巷里,藏着几家不太一样的地方——临安学生品茶工作室。喏,就是那种推开木门能听见煮水声,空气里飘着龙井豆香的角落。
我第一次踏进这种工作室纯属偶然。那天下午本来要找自习室,拐错弯看见块原木招牌:“临安学子茶艺研习社”。隔着玻璃窗,几个学生围坐在茶席前,有人正悬壶高冲,碧绿的茶叶在白瓷碗里打转。那神态不像在表演,倒像老友闲聊时顺手沏个茶。
茶香里的另一种校园生活
穿亚麻衬衫的社长给我递来一杯安吉白茶:“试试看,像不像咬了口青苹果?”这话把我逗笑了。茶汤入口鲜爽,真带着果香。他们这周主题是“舌尖上的地理”,把不同海拔的茶叶摆开盲品。有个物理系的男生特别逗,说高山茶的回甘像抛物线——先陡后缓,惹得大家争着用专业术语形容茶味,会计系女生说雨前龙井是“资产折旧慢”,文学院妹子说铁观音音韵像“余音绕梁”。
我发现这些年轻人泡茶没那么讲究章法。不用背茶经,不必背手注水,有时直接拿马克杯泡着喝。重要的不是形式,而是那个氛围。有个姑娘悄悄说,她考研压力大时就来这儿坐坐,看着茶叶慢慢舒卷,心就静了。这话让我想起父亲那辈人,他们端茶杯总皱着眉头,而眼前这些年轻人,捧茶盏时眼角弯弯的。
工作室墙上有面便利贴墙,写满各种随感。“今天终于喝懂岩茶的岩韵了”“期末周靠这杯乌龙续命”。最有趣的一张写着:“原来茶凉了也好喝,像变了种性格。”你看,他们真把茶喝出了新花样。
当盖碗遇见笔记本电脑
临安学生品茶工作室最妙的是,它既传统又新鲜。上周叁去,看见两个学生边喝普洱边改论文,手边摊着文献,电脑亮着屏幕,盖碗飘着茶气。问他们怎么不去图书馆,戴眼镜的男生推推眼镜:“这儿能小声讨论,还提神。”他刚发现的冷知识:南宋时临安茶坊就是书生们切磋学问的地方。
这种空间悄悄改变着交往方式。比起在酒桌上称兄道弟,在这里更容易交到能聊心里话的朋友。大伙儿轮流当茶主,学会了照顾一桌人的节奏。有个总窝在宿舍打游戏的男生,被拉来叁次后,居然研究起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。他开玩笑说这比游戏数据复杂多了,每种茶都像不同属性的英雄。
茶艺研习社每月办“无主题茶会”,有时读诗,有时玩桌游,甚至边品茶边看球赛。最让我惊讶的是,他们用桂花龙井配炸鸡,说这是中西合璧。虽然老茶客可能要摇头,但这种不设限的尝试,反而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近茶。
暮色渐浓时,工作室暖黄的灯光亮起来。那个考研的姑娘在练习茶艺,说明天要给来访的父母泡茶:“让他们知道,我在他乡学会了安静地对待生活。”水汽氤氲中,她的动作比初见时从容许多。窗外飘来桂花香,与茶香缠在一起,分不清是秋意暖了茶汤,还是茶汤暖了时光。
走出巷子时回头望,那方亮着的窗户像枚温润的茶盏,盛着年轻的故事慢慢沉淀。或许很多年后,这些学子会想起在临安的岁月,想起某个下午他们放下手机,在茶香里找到了与时间相处的方式。而这一切,都从推开那扇木门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