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宫学生品茶工作室,南宫学子茶艺工坊
这两天路过校园东南角,总能闻到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。顺着香气找过去,才发现是新开的南宫学生品茶工作室。说来也巧,就在它隔壁不远,另一家南宫学子茶艺工坊也刚刚挂上招牌。两家像约好了似的,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在教学楼之间开了张。
推门走进工作室,最先吸引我的是那张原木长桌。桌上摆着七八个白瓷盖碗,旁边散落着不同形状的茶杯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教几个新生怎么拿盖碗:“手腕要放松,就像握着一只小鸟——太紧会伤着它,太松就飞走啦。”她边说边示范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琴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工坊那边又是另一番光景。靠窗的位置坐着个戴眼镜的男生,正对着茶席发呆。我好奇地问他在做什么,他不好意思地笑笑:“在等水沸。老师说,煮水听声,也是修行。”他指了指墙角的老铁壶,“你看那水泡,从蟹眼到鱼眼,最后涌泉连珠,每个阶段都得等着它自然发生。”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煮茶的样子。她总是搬个小板凳守在煤炉前,耐心等着水咕嘟咕嘟冒泡。现在的人啊,连等水开都觉得浪费时间。可是在南宫学生品茶工作室,大家好像都找回了这种等待的乐趣。
那个教茶的女生叫小雨,是茶学社的社长。她说刚开始只是想在南宫学生品茶工作室教大家认茶,后来发现同学们更需要的是找个地方喘口气。“你看,”她指着正在品茶的两个学生,“他们刚才还在讨论微积分,现在只顾得上感受舌尖的甘甜了。”
一杯茶的温度
工坊的王老师是个有趣的人。有次他让大家盲品叁种龙井,结果谁都分不出明前雨前。他倒不生气,反而乐了:“分不清就分不清嘛,喝茶最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欢。”他泡茶时总爱讲故事,说茶叶在杯中舒展的样子,像不像我们熬夜赶论文时伸的懒腰?
说来也怪,自从发现了这两个地方,我往图书馆跑的次数都少了。倒不是偷懒,而是发现在南宫学子茶艺工坊泡上一下午,效率反而更高。可能是茶香让人静心,也可能是那种不紧不慢的氛围,让人学会在忙碌中给自己留个空隙。
上周叁下午,外面下着雨,工坊里坐满了人。没有人说话,只有斟茶的水声和窗外的雨声合奏。有个女生写着写着论文突然停下,端起茶杯在掌心转了转,深深闻了一下,又继续埋头写字。那一刻让人觉得,所谓岁月静好,大概就是这个模样。
现在每次经过那条小路,我都会放慢脚步。 sometimes 还会进去坐坐,不一定每次都要喝茶。就是喜欢看着茶叶在杯中起落,看热气袅袅上升,想起王老师说过的话:“喝茶不必太讲究,就像生活,简单真实最好。”这两家茶空间,不知不觉成了我们校园里最特别的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