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油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江油品茶评选初选工作坊
江油这地方,喝茶可是件正经事。街坊邻居碰了面,不问“吃了吗”,都问“喝哪家茶”。这不,最近城里新开了两家挺特别的茶铺——江油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和江油品茶评选初选工作坊。名字听着挺唬人,其实就是让大家能好好品口茶的地方。
先说这工作室吧,藏在老城区梧桐树底下。推开木门,满屋子茶香扑鼻。老板是个戴圆眼镜的年轻人,说话慢悠悠的:“咱这儿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,就让大家像选秀似的,把各地好茶挨个儿尝。”他管这叫“茶叶海选”,每季换批新茶样,顾客喝了在竹牌上画圈,得票多的茶叶就能“晋级”。
茶香里的热闹劲儿
隔壁街的工作坊又是另一番光景。白墙青瓦的院子,摆了十来张矮木桌。每周叁晚上,老板娘会搬出叁五种茶,大伙儿围坐着盲品。“猜猜这是哪座山的毛峰”——这话一出,满屋子都热闹起来。有老茶客眯着眼细品,有年轻人掏出小本记笔记,偶尔还有人争得面红耳赤。
其实啊,这两家店的主理人是师兄弟。师兄在工作室搞“海选”,用大陶缸闷泡,讲究的是茶汤的劲道;师弟在工作坊办“初选”,偏要用小盖碗,一泡一泡地试耐泡度。两边常互相串门,今天师兄拎着被“淘汰”的茶去找师弟:“这茶在你那儿说不定能活过叁轮。”明天师弟端着被挑剩的茶叶来找师兄:“要不放你那儿再海选一次?”
说来也怪,自从这两家店开张,整条街的茶客都活泛起来了。原先只喝茉莉花的大妈,现在能说出“这泡水仙岩韵不足”;整天捧保温杯的大叔,居然开始研究起紫砂壶的泥料。茶还是那些茶,可喝法变了,滋味好像也跟着不一样了。
上个月最逗,两家店同时进了批蒙顶黄芽。工作室那边投票说是“甜得过瘾”,工作坊这边却嫌“鲜爽不够”。结果两拨茶客在巷口碰上了,这个说“你们不懂欣赏”,那个回“你们舌头不灵光”,吵着吵着又相约明天一起去试新到的太平猴魁。
现在的江油人喝茶,渐渐喝出了新花样。以前挑茶叶看牌子、看价钱,现在都学着用舌头投票。两家店门口那块小黑板上,每天更新的不再是促销价,而是“今日晋级茶榜”和“初选通关名单”。黄昏时分总有人围着看,那神情,比看股票涨跌还专注。
暮色渐浓,工作室亮起暖黄的灯,工作坊飘出缕缕茶烟。两间茶室像默契的老友,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这片街区的茶香。也许明天又会有人推门而入,在氤氲热气里,找到属于自己那盏茶的缘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