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阳大学城学生约茶,学子课余茶叙时光
庆阳大学城学生约茶这事儿吧,说来挺有意思。前两天我从图书馆出来,正好撞见隔壁班的林楠,她扬了扬手里的茶叶罐:“新到了些凤凰单丛,老地方见?”我看了眼表,下午叁点十五——完美避开晚高峰,又离晚课还有两小时,这大概就是大学城独有的时间默契。
我们说的“老地方”,其实是教学楼后边那家叫“茶言观舍”的小店。推开木门,檐下风铃叮当作响,老板娘正给窗边的绿萝喷水。这里既不像奶茶店那么喧闹,又比图书馆多几分烟火气,不知不觉就成了我们这群人的据点。靠墙的座位永远散落着专业书,偶尔还能看见某位学长留下的半包茶饼,上面贴着“自取”的便签。
茶杯里的专业对话
林楠烫杯温壶的动作很熟练,她学中医的,总说泡茶和抓药异曲同工。“你看这茶汤橙黄明亮,像不像我们针灸课上讲的‘得气’?”她把茶杯推过来时,我注意到她指尖还沾着墨迹——估计刚写完方剂学作业。对面计算机系的王浩扶了扶眼镜,突然插话:“其实泡茶水温控制和我们调参数挺像的,多一度苦涩,少一度乏味。”
这种跨专业的即兴讨论在茶桌上时常发生。上周我们还在争论绿茶该不该洗茶,结果引出了食品科学同学对于茶多酚的科普,建筑系的同学则从紫砂壶造型聊到了空间结构。那些在课堂上泾渭分明的知识,在茶香里都奇妙地融会贯通了。
记得有个雨天的傍晚,窗外雾蒙蒙的,我们五六个人挤在长条木桌旁。经济学长的盖碗里沏着正山小种,他忽然说起茶叶贸易如何影响古代丝绸之路。历史系的学姐顺手在桌面画起地图,水渍晕开的轨迹仿佛真的重现了茶马古道。那一刻,茶杯里荡漾的不止是茶香,还有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当然不总是高深话题。更多时候,我们只是各自捧着茶杯发呆。大叁的学姐会盯着茶叶沉浮感叹考研选择,刚分手的朋友默默喝完叁泡普洱,而期末考试周,这里随处可见对着重点册子念念有词的身影。约茶约茶,有时候约的不是茶,是喘口气的间隙。
这让我想起上学期期末,我在茶室偶遇好久不见的社团学长。他当时正对着笔记本电脑皱眉,手边龙井已经泡得发白。“在改第五版策划案?”我问他。他苦笑着合上电脑:“不如喝杯茶放空会儿。”那天我们谁都没再提工作,反而聊起他去年在茶山见习的趣事。说来奇怪,那之后我每次闻到炒豆香的龙井,都会想起那个充满生命力的下午。
暮色渐浓时,茶室暖黄的灯光次第亮起。林楠收起茶具,王浩检查着手机里的待办事项,我把摊开整天的笔记塞进背包。推门出去,晚风带着食堂隐约的饭菜香,远处教学楼已是灯火通明。这样的学子课余茶叙时光,像书页里夹着的茶渍,看似微不足道,却在记忆里留下独特的形状。明天下午叁点多,大概又会有人在群里问:“今天喝什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