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建筑别称
丹江口大学城西侧那片宿舍楼,大家私底下都叫它"炮楼"。这名字乍一听挺刺耳,但住过的人都会心一笑——你说它是调侃吧,确实带着点儿无奈;你说它是恶意吧,又透着股亲昵劲儿。
这些楼差不多都是二十年前建的,那会儿大学扩招得厉害,宿舍不够用,就紧赶慢赶盖了这几栋。灰扑扑的外墙,窗户密密麻麻挤在一起,远看真像军事碉堡。最绝的是楼间距窄得吓人,晴天正午站阳台伸手,差点能和对楼邻居击掌?。夏天屋里闷得像蒸笼,同学们干脆把凉席铺走廊睡,那场面,活脱脱的集体避难。
那些年我们住过的"鸽子笼"
有回帮学弟搬行李,他盯着楼道里晾晒的衣物丛林发呆:"师兄,这要是起个外号,叫'万国旗楼'也挺形象。"我乐了:"等你住满半年,保准觉得'炮楼'更贴切。"果不其然,后来常在食堂遇见他吐槽:凌晨两点还能听见隔壁组团开黑,清晨六点考研党已经开始朗诵英语。
这种建筑的别称在各地大学城都有变体。湖北有些老校区管这叫"筒子楼",川渝同学戏称"蜂窝煤",广东那边干脆叫"握手楼"——这些别称比正经的"高层学生公寓"生动多了。去年返校日遇到退休的后勤主任,他眯眼望着那些楼叹气:"当年图纸上每层要配活动室,预算砍着砍着就剩光秃秃的楼道了。"
现在新校区盖了带独立卫浴的公寓,可不少毕业十年的师兄姐聚会,反倒爱在"炮楼"底下转悠。有个留校任教的师姐指着四楼某个窗户:"当年我们宿舍六个人,冬天用热得快煮火锅,夏天把西瓜吊在水房窗口冰镇。"她忽然笑起来,"现在住着高档公寓,反而怀念半夜翻墙给晚归室友开门的日子。"
这些建筑别称就像学生时代的暗号,承载着比建筑本身更鲜活的故事。也许再过十年,当"炮楼"真被拆掉重建时,我们会发现失去的不仅是几栋旧楼,更是那种挤在狭小空间里摩擦出的、奇怪又温暖的人生况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