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国站街快餐约学生,安国路边简餐会学子
巷口那盏昏黄的灯
安国站街快餐约学生这事儿,我其实是在公交车上听两个大姐闲聊才知道的。那天雨刚停,车窗上还挂着水珠,她们就坐在我前排,说得有鼻子有眼的。“现在这些孩子啊,放学不回家,非要约着去那儿吃饭。”穿红衣服的大姐边说边摇头。我起初没太在意,直到上周路过安国路,才真正看见这番景象。
你说怪不怪?整条安国路上,就属学校后门那段最热闹。每到傍晚五点半,那些穿着校服的身影就叁叁两两地晃荡出来。他们也不走远,直奔巷子口那些快餐摊。炸鸡排的香味能飘出二里地,卖奶茶的小妹嗓门特别亮:“同学,今天芋圆买一送一!”
我后来跟开文具店的张叔聊起这个。他在这条街上守了十几年店铺,每天就坐在玻璃柜后面看人来人往。“以前学生都乖乖回家吃饭,现在嘛...”他端起搪瓷杯抿了口茶,“家长下班晚,孩子肚子饿,可不是得自己解决?”正说着,几个男生吵吵嚷嚷地挤进店里,买完文具又冲向对面的快餐车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事挺有意思的。那些快餐摊主都成了人精,知道学生零花钱有限,套餐定价从来不超过二十块。卖炒饭的老王更绝,专门准备了充电插座,说是让孩子们边吃饭边给手机充电。有回我听见他跟学生搭话:“明天考试了吧?给你多加个鸡蛋,补补脑!”
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上个月遇见的那对兄妹。哥哥大概读初中,妹妹看着才小学四年级。每天放学,哥哥都牵着妹妹的手来到常去的摊子,掏出皱巴巴的十块钱买两份炒面。摊主总会偷偷给他们多抓把豆芽。有天妹妹仰着头问:“哥哥,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吃饭呀?”哥哥撕开一次性筷子,挠着头说:“等妈加班结束就行。”
现在走在安国路上,你能看见各种临时搭起的简易餐桌——其实就是几个塑料凳围着折迭桌。孩子们把书包往脚边一扔,边吸溜着面条边对答案。“第叁题你选什么?”“完蛋了,我作文好像写跑题了!”这些对话伴着炒菜的滋啦声,倒成了放学时分独特的交响曲。
卖手抓饼的刘阿姨有本记账簿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学生们赊的账。她从来不计利息,等孩子们凑够零钱就会来还。有次有个男孩赊了半个月的饼,最后居然还多给了五毛钱。“阿姨,谢谢您。”他说完就跑了。刘阿姨捏着那枚硬币,站在摊前笑了好久。
夜幕降临时,摊位的灯光次第亮起,把学生们的影子拉得老长。他们陆续散去后,整条街会突然安静下来,只剩下收摊的动静和隐约飘来的饭菜余香。这时我常想,或许很多年后,这些孩子还会记得在安国路边简餐会学子的日子——记得那份在炊烟中升腾的,带着油烟味的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