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丰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旧楼别称
沿着陆丰大学城外的商业街往前走,你总能看到几栋特别显眼的旧楼。说它们显眼,不是因为造型多独特,而是整栋楼密密麻麻挂满了招牌,从麻辣烫到自习室,从网吧到小旅馆,什么都有。学生们私底下给这些楼起了个外号——“炮楼”。这称呼乍听有点粗俗,细想却挺形象,一栋楼就像个压缩包,把年轻人的吃喝玩乐学全都塞了进去。
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称呼时也愣了会儿。后来常去那边吃饭,慢慢就懂了。这些楼啊,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建的,有些年头了。外墙的瓷砖开始发黑,阳台栏杆锈迹斑斑,但里面热闹得很。二楼可能是打印店和奶茶店,叁楼开着健身房和琴行,再往上走,居然还有考研培训班和舞蹈教室。这种混搭风,恐怕只有大学周边才能见到。
“炮楼”里的日与夜
白天的“炮楼”是属于学习的。很多学生会抱着书本过来,不是为了逛街,而是直奔楼里的自习室。这些自习室通常由住宅改造,隔成一个个小格子间,虽然简陋,但胜在便宜又安静。我见过一个准备司法考试的学生,他说宿舍太吵,图书馆要抢座,反而是这些旧楼里的自习室让他能静下心来看书。傍晚时分,楼下的小吃摊开始飘香,炒粉、关东煮、煎饼果子的香味顺着楼梯往上窜,这时候就能看到不少学生揉着脖子从自习室出来,下楼觅食去了。
夜幕降临后,“炮楼”才真正展现出它的另一面。碍罢痴的霓虹灯亮起来,网吧里坐满了联机打游戏的学生,小影院的售票处排起了队。最热闹的要数那些小餐馆,一群群学生围坐在简易的餐桌旁,喝着啤酒,聊着天,笑声能传到街对面。这种从学习到娱乐的无缝切换,大概就是“炮楼”最特别的魅力所在。
说到邻近区域旧楼别称,其实不止“炮楼”这一个。往学校后面走,还有几栋被学生叫做“废墟”的老楼——当然不是真的废墟,只是外观更破旧些。这些楼里藏着不少宝藏小店,有卖二手教材的,有修电脑的,还有一家特别地道的牛肉面,老板是本地人,做了十几年,连毕业多年的学长姐回校都会特意来吃。
新旧交织的风景线
这些旧楼的存在,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大学城配套的不足。你想啊,学校里面空间有限,不可能什么都往里塞。而这些村民自建楼刚好提供了灵活的空间,让小本经营的商家有机会生存,也让学生多了很多选择。价格实惠是关键,一杯奶茶可能比校内便宜两叁块,这对生活费有限的学生来说很重要。
不过这些旧楼也确实面临不少问题。停车位严重不足,电动车把 sidewalk 都占满了;消防安全让人担忧,那么多商家挤在一栋楼里,电线乱拉的现象很常见;卫生条件也参差不齐,有些小吃店的厨房,你看了可能就不想吃了。学校方面偶尔会发通知,提醒学生注意安全,但似乎也拿这些楼没办法,毕竟不在校园管辖范围内。
我认识一个在“炮楼”里开咖啡馆的老板,他说租这里就是看中学生客流。虽然条件艰苦点,夏天空调不够凉,冬天水管可能会冻住,但胜在租金便宜,而且学生们都很包容。“这些孩子啊,不在乎你装修多豪华,东西好喝、有插座、有奥颈-贵颈就行。”他一边擦着杯子一边说,语气里带着点骄傲。
走在这些旧楼之间,你能感受到一种粗粝的生机。墙皮剥落的地方,新海报又贴了上去;倒闭的店铺没空几天,新的招牌就挂起来了。学生们在这里消费、学习、社交,度过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那部分时光。这些被戏称为“炮楼”的建筑,实际上成了校园生活的延伸,一种介于象牙塔和真实社会之间的过渡地带。
不知道再过几年,这些旧楼会不会被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。也许到那时,学生们会有更舒适的环境,但可能也会失去现在这种混杂、随性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空间。每一代学生大概都会有自己的“炮楼”记忆,不管它具体叫什么名字,那种青春的气息总是相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