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安大学城约找学生,武安大学城寻访学子
最近路过武安大学城,总会想起当年在这里读书的日子。那些背着书包匆匆赶课的身影,那些蹲在图书馆角落啃书的日子,仿佛就在昨天。
说实话,每次回来这里,我都会刻意放慢脚步。看着叁叁两两的学生从身边经过,听着他们讨论课题、争辩观点,偶尔还会遇见几个坐在长椅上发呆的年轻人。这种熟悉又新鲜的氛围,总让人忍不住想多待会儿。
校园里的匆匆时光
记得上周二下午,我在第二食堂门口遇到个戴眼镜的男生。他正抱着一摞编程书往宿舍走,额头上还冒着细汗。我上前帮他扶了下快要滑落的书本,随口问了句:“这么拼命啊?”他不好意思地笑笑:“明天要交大作业,得赶在熄睡前搞定。”这话让我瞬间想起自己当年通宵改论文的夜晚。
说来也怪,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和我们那时候相比,用的设备更新潮了,讨论的话题更前沿了,但那种青春洋溢的状态却一点没变。他们依然会为了一道难题较真,会为了社团活动熬夜,会在小吃街上为了一份烤冷面排队。
前两天在操场边,我看到几个学生在排练舞蹈。其中一个女生动作总是慢半拍,但她特别认真,反复练习同一个转身动作。旁边休息的同伴给她递水,开玩笑说:“你这较真的劲儿,将来准能成大事。”那个女生擦擦汗,眼睛亮晶晶的:“既然选择了,就得做到最好呀。”
这种简单纯粹的坚持,或许就是大学时光最动人的地方。不像职场中那么多算计,也不像社会上那么多顾虑,喜欢什么就去做,认准什么就去追。
有时候我会想,为什么总喜欢回武安大学城走走?可能不只是怀念青春,更是想从这些年轻人身上汲取些能量。看着他们充满可能性的样子,自己也会觉得生活还有很多种活法。
昨天在图书馆前的梧桐树下,我遇见个捧着诗集轻声诵读的女生。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她身上,画面美好得让人不忍打扰。她在读辛波斯卡的《种种可能》,那句“我偏爱写诗的荒谬,胜过不写诗的荒谬”飘进耳朵时,我突然明白了这种能量的来源——那是敢于相信“可能”的勇气。
这些年在职场打拼,不知不觉变得太过实际。什么都要计算投入产出,什么都要考虑利弊得失。反倒是这些还在校园里的年轻人,提醒着我生活不该只有一种标准答案。
武安大学城寻访学子,说到底是在寻访那个曾经的自己。那个会因为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来而懊恼,也会因为食堂多打了个鸡腿就开心半天的自己。那个相信努力会有回报,梦想触手可及的自己。
临走时,我又去了常去的那家书店。老板还是原来那位,只是鬓角添了些白发。他认出我来,笑着说:“又回来充电啦?”我点点头,心里感叹这座大学城就像个能量站,总能在你觉得疲惫时,给你继续前行的力量。
夜幕渐渐落下,教学楼里的灯光次第亮起。那些灯火通明的窗户后面,正有一群年轻人在为未来积蓄力量。而像我这样的过客,能做的或许就是偶尔回来走走,让这份青春的热气暖暖身子,然后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