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8:56:32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个午后的意外发现

上周叁午休时,同桌小雨神秘兮兮地把手机贴在我耳边。听筒里传来稚嫩的童声:“姐姐,这道数学题我真的不会...”我愣了两秒才发现,电话那头竟是百里外乡村小学的学生。小雨晃着手里那张泛黄的宣传单,上面印着“滨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几个大字。

说实话,刚开始我觉得这事儿挺怪的。现在谁还缺打电话的几块钱啊?可当我听到第叁个孩子因为家里没宽带,只能通过电话听志愿者讲作文技巧时,喉咙突然像堵了团棉花。这些孩子不是不需要视频,是连最基础的网络设备都没有。

藏在电波里的微光

那个总追着问恐龙知识的男孩叫小勇,父母在南方打工,跟着爷爷奶奶住在信号时好时坏的山村。有次他偷偷告诉我,最怕下雨天屋顶漏水,因为要爬上梯子补瓦片,根本没人教他怎么做。那天我们通话超时二十分钟,我从手机相册里翻出老家修房顶的照片,一步步给他比划怎么摆瓦片才不漏雨。

五十块钱能做什么?在我们学校门口奶茶店,不过是两杯芝士莓莓的价钱。但通过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这个项目,能让孩子把积压许久的难题问个够,能把不敢对长辈说的烦恼摊开讲。有次结束通话前,小勇突然说:“哥哥,今天数学考了78分哦。”那种带着喘息的兴奋,隔着听筒都能感受到。

志愿者小琳遇到过更让人心疼的事。有个女孩每次通话都在背课文,后来才吞吞吐吐说,只有这样才能让在外打工的妈妈多聊会儿天。现在小琳每周都会留出十分钟,模仿着阿姨的口吻和女孩聊家常。

电话线两端的改变

我负责的第四个孩子最近变了。以前总囔着“随便哪所中学都能读”,现在会认真问重点高中的录取线。他说每次通话时,县城书店的阿姨都特许他在教辅区接电话,听着听着就开始翻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资料书。

这个滨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项目,最早是几个大学生用勤工俭学经费发起的。他们发现很多支教活动结束就断联,反倒是这种不起眼的电话辅导,能持续温暖孩子们的上学路。有家长特意从工地请假赶来服务中心,就为在志愿者接电话时说声“孩子这次考进前十五名了”。

昨天小雨收到个特别的手工包裹,里面装着晒干的山茱萸和歪歪扭扭的字条:“姐姐,你说过嗓子容易哑”。当时我们好几个同学都红了眼眶。那些在电波里流淌的时光,早就不止是知识传递,更像是星火相续的陪伴。

现在我的手机里还存着小勇背《少年中国说》的录音,虽然经常卡壳,但每句“少年强则国强”都念得掷地有声。或许很多年后,当这些孩子走出大山,他们会记得曾经有串号码,在无数个黄昏为他们亮起过微光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