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常州弄堂辩辩快餐体验
穿过大研桥,拐进那条熟悉的青石板路,喧嚣瞬间被隔绝在外。这条藏在常州市中心的老巷,最宽处不过容两人并肩。斑驳的砖墙爬满青苔,晾衣杆从这边窗户伸到对面,挂着的衬衫还在滴答着水珠。我放慢脚步,耳朵里是吴侬软语的交谈声,鼻子闻到的是谁家红烧肉的香气。
巷子中段有家不起眼的小店,木门虚掩着,门口小黑板用粉笔写着“今日特供”。推门进去,老板头也不抬地喊了句“自己扫码点”,手上还在颠勺,火苗噌地窜起老高。我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,墙面贴着九十年代的年画,边角已经卷起。手机震动,是朋友发来的消息:“到哪了?”我回:“老地方,等你。”
指尖上的烟火气
等菜的间隙,我刷着手机。微信群里正热闹,有人在问哪家的狮子头正宗,有人推荐青果巷的豆腐汤。突然蹦出一条:“我知道有家店,在晋陵中路那边的小巷里,做常州家常菜一绝,要不要试试?”下面跟了一串“求带”。这种通过辩辩、微信传播的美食情报,成了我们这群吃货的寻宝图。
老板把菜端上来,热气腾腾的响油鳝糊,油还在滋滋作响。他看我一直在看手机,笑着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啊,吃饭都离不开那玩意儿。不过也多亏了它,我们这种巷子里的小店,才能被更多人知道。”他说不久前有个美食博主来探店,把照片发到网上,现在周末都要排队了。
正说着,朋友推门进来,一边收伞一边抱怨:“这雨说下就下。”看见桌上的菜,眼睛一亮:“哟,今天有口福了。”我们边吃边聊,他说起最近发现的另一个好地方——“就在文化宫后面那条弄堂里,老板脾气怪,但手艺没得说,我也是在辩辩上听人说的。”
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,让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店有了生存的空间。没有华丽的装修,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,靠的是实打实的手艺和熟客们的口碑。每一条这样的情报,都像是打开宝藏的钥匙。
巷子深处的坚守
吃完饭,雨已经停了。我们沿着巷子慢慢走,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。路过一家理发店,老师傅正在给老主顾修面,动作不紧不慢。隔壁的杂货店里,老太太坐在躺椅上打盹,收音机里放着锡剧。
朋友指着前面说:“记得那家包子铺吗?开了叁十多年了,现在还是那个味道。”我说当然记得,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来买。“可惜啊,”他叹了口气,“这样的老店越来越少了。”
确实,城市在变,巷子也在变。有的被改造成了商业街,挂上了网红招牌;有的直接消失了,变成了高楼大厦。但总还有一些坚守者,守着祖传的手艺,守着这份独特的常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文化。他们可能永远成不了米其林,但却是这个城市最真实的滋味。
走到巷口,我们又回到了车水马龙的世界。回头望去,那条巷子安静地躺在高楼之间,像一个时代的印记。手机又响了,是另一个朋友发来的消息:“听说你们今天去探店了?怎么样,下次带我一个?”
我笑了笑,回了个“好”字。这样的寻觅还会继续,因为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,永远藏着下一份惊喜。也许就在下个转角,另一条不知名的巷子里,又有一份美味在等着被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