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兵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调兵山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那天在调兵山的街头,我无意中听见两个初中生靠在自行车旁聊天。"诶,你办那个了吗?"穿蓝色校服的男孩用胳膊肘碰了碰同伴,"就50块钱能打3小时的那个。"
说实话,我刚听到时有点愣神。现在这年头,谁还缺通话时长啊?微信视频不香吗?可那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立刻来了精神:"办了办了!我妈听说能省话费,二话不说就给我充了。"他们蹬着自行车远去,书包在车筐里颠簸,那句话却留在了我耳边。
这不是钱的事
我后来特意去了解了这个套餐。移动营业厅的姐姐说,这其实是针对学生家长的专属优惠。您想想,初中生哪需要那么多通话时间?但家长需要啊——孩子放学路上、课外班间隙,随时要报平安。以前总担心孩子为了省话费长话短说,现在可好,50元管够叁个月,孩子愿意多聊会儿,家长也踏实。
隔壁楼王阿姨跟我说起这事就眉开眼笑:"我家那小子上周在电话里居然主动跟我说起篮球赛的事,放在以前,说两句就急着挂。"她拍着大腿,"这哪是省话费,这是把孩子还给我了。"
我突然就明白了。在这个微信消息几秒不回就要被催命的时代,能安心听孩子絮叨十分钟,居然成了奢侈品。调兵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买的不是通话时长,是慢下来的勇气。
藏在通话里的青春
我侄女也是调兵山中学的学生。有天我见她握着手机在阳台上来回踱步,嘴里念念有词。后来才知道,她在用那个50元套餐和同学练习英语对话。"反正通话时间多嘛,"她不好意思地笑,"练口语不心疼话费。"
这让我想起我们当年,想给外地同学打个长途都得掐着表。现在这些孩子,可以用最实惠的价格,守护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——可能是深夜解题时的相互鼓励,可能是排练合唱时的和声练习,甚至只是放学路上无聊时的随口闲聊。
营业厅的姐姐说过件趣事:有个月末,她发现好几个初中生的套餐时长都快用完了,好奇问起来,孩子们支支吾吾。后来才听说,那周正好是期末考试前,他们组了个"电话学习小组"。
您看,当成年人还在计较50元3小时划不划算时,孩子们早就找到了更珍贵的用法。调兵山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,不知不觉成了他们青春里最柔软的陪伴。
巷子口修自行车的李师傅有个儿子在读初二。他最近给儿子也办了这个套餐,原因很实在:"孩子他妈在沉阳打工,以前总舍不得开视频。现在好了,爷俩晚上通着电话各干各的,他在那头写作业,我在这头修车,偶尔说两句话。"他拧着扳手笑了笑,"就好像,他一直在身边似的。"
黄昏时分,我又看见那些穿着校服的身影。他们叁叁两两走在调兵山的街道上,有人戴着耳机轻声细语,有人举着手机开怀大笑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而那些通过50元3小时电话传递的牵挂、陪伴和成长,正在这座小城的每个角落静静流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