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康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家教辅导百元叁小时
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:南康有个初中生贴出“100元3小时电话”的辅导服务,没过几天又看到“学生家教辅导百元叁小时”的类似信息。这事儿听着新鲜,我特意找了几位试过的家长聊了聊。
李姐家孩子初二数学跟不上,请过两位传统家教都不见效。第一次看到电话辅导时她也犯嘀咕:“隔着电话能讲明白题吗?”没想到试了一次后,孩子居然主动约了第二次。问起原因,孩子挠头说:“这个哥哥不讲大道理,我卡壳时他就‘诶,这里咱慢点’,反而比面对面放松。”
电话两端的奇妙变化
原来那孩子接起电话时正瘫在沙发上,听到辅导学生开口就说:“我先说说我以前在这道题上栽的跟头吧。”就这一句话,两个孩子突然笑作一团。后来解题时,辅导的孩子会说“这步我当时也蒙了,后来发现有个蠢办法”,或者“你先骂这出题人两句我们再继续”。
另一位家长王先生提到,他女儿最近叁次月考数学提了二十多分。问孩子有什么诀窍,小姑娘眼睛一亮:“那个姐姐说错题就像游戏里的陷阱,多踩几次就知道跳了。现在遇到难题,我耳边都会响起她说的‘换个角度瞅瞅’。”
这种辅导最打动人的是那种“刚刚经历过”的真实感。学校老师要照顾全班进度,家长容易着急上火,而这些走出考场不久的“小老师”,反而能精准戳中学习中的痛点。
百元背后的价值
说起南康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个模式,有位家长算过账:请大学生上门家教,路上时间加上课两小时,实际要花大半天。而这种电话辅导,双方约个时间就能开始,省下的时间还能用来备课。
我认识的那个做辅导的初中生叫小航,他妈妈偶然说起,孩子为了准备叁小时的电话,会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讲题。“以前写作业拖拖拉拉,现在为了当个好‘老师’,自己先得把知识点吃透。”看来这种学生家教辅导百元叁小时的方式,对双方都是种成长。
当然也有家长担心效果。张阿姨最初觉得“不就是打电话聊天”,后来偷听了几次才发现,两个孩子会在电话里画同一道题,拍到微信上互相看步骤。“他们用我们不懂的梗记公式,用追星的例子理解比例问题,这种‘暗号’我们大人还真想不出来。”
晚上路过小区花园,经常看见有孩子举着手机边走边比划。细听才发现是在讨论题目,说到激动时还会突然蹲下来在地上写写画画。这种随时随地的学习状态,倒是补课班裡少见的。
小航最近遇到个特殊情况:有个学生家里信号不好,他们就约好每天固定时间到村口小卖部门口打电话。路灯下辅导数学的场景,成了村里一道特别的风景。孩子的父亲特意打电话感谢:“娃以前见数学就躲,现在为了按时‘上课’,吃饭都盯着钟。”
这种学生家教辅导百元叁小时的新形式,或许正悄悄改变我们对学习的想象。当知识用同龄人最能理解的方式传递,当辅导变成并肩作战而不是上下指导,学习这件事,突然就变得亲切起来。
看着孩子们在电话两端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,又突然同时爆发出“原来如此”的欢呼,这种最直接的知识碰撞,或许正是很多孩子真正需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