栖霞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的栖霞站小街景
站台外的另一条轨道
出了栖霞火车站,往右一拐,你会看见一条不太起眼的小巷子。它和全国成千上万个火车站旁的小巷没什么两样,嘈杂、拥挤,带着一种风尘仆仆的气息。可你要是放慢脚步,愿意往里多走几步,味道就全变了。这巷子,像是被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小心遗忘了,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一套节奏。
巷口是几家快餐店,老板娘麻利地颠着炒锅,火苗窜得老高,油香混着酱油的焦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。拖着行李箱的旅客,大多在这儿匆匆解决一顿,然后又匆匆汇入人流。但再往里走,生活的质感就厚实起来了。卖日杂的小店,门口挂着五颜六色的塑料盆和晾衣架;修鞋的老师傅,戴着老花镜,一针一线都慢悠悠的,仿佛手里的不是一双旧鞋,而是一件需要修复的时光。
我特别喜欢在午后,阳光斜斜地打进来的时候,在这条栖霞火车站小巷子里晃荡。这时候,游客少了,本地居民开始登场。有老太太提着刚买的菜,慢吞吞地往家走,碰到熟人就停下来,用我听不大懂的方言聊上半天。还有几只慵懒的猫,在墙根下晒着太阳,眯着眼,对周围的一切都爱答不理。这种感觉很奇妙,就好像铁轨上轰鸣而过的列车,与这条安静的小巷,是两个互不干扰的平行世界。
这条邻近的栖霞站小街景,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“不规划”。这里没有统一的店铺招牌,也没有刻意营造的“复古风情”。它就是自然而然地长成这样,像一棵歪脖子树,虽然不那么好看,但却有自己的生命力。墙壁上留着斑驳的水渍和层层迭迭的小广告,地面是坑洼不平的水泥地,可这一切组合起来,却有一种活生生的、触手可及的亲切感。
走到巷子中段,能看见一家老式理发店。红白蓝的叁色柱还在慢悠悠地转着,里面就一位老师傅,用的还是最传统的手推子。我偶尔会想,现在谁还会来这儿理发呢?可每次路过,似乎总能看到一两个老主顾坐在里面,闭着眼,任由师傅打理。这大概就是一种习惯,一种依赖,是他们对这片熟悉土地的最后坚守。
站在巷尾回头望,火车站那座现代化的建筑就在不远处,冰冷、庞大,象征着效率和远方。而这条小巷,却温吞、琐碎,承载着具体而微的日常。一个是出发,一个是归来;一个面向世界,一个安于内心。它们挨得如此之近,却又如此不同。这邻近的栖霞站小街景,就像城市的一个个私人注脚,记录着官方叙事之外,那些更真实、更有人情味儿的故事。
火车的汽笛声又一次由远及近,大概又有一批人到达或离开了。巷子里的人们,该聊天的还在聊天,该晒太阳的猫也只是换了个姿势。这条栖霞火车站小巷子,就这么日复一日地,用它自己的方式,迎送着每一个清晨与黄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