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山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茶香闲叙
午后四点的钟声刚敲过,峨眉山女子学院的白墙青瓦便浸在了蜜糖色的阳光里。我穿过爬满紫藤的回廊,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发出回响。这个时间,学生们多半还在图书馆或操场,而我已经循着记忆里的茶香,往后街去了。
学院后街其实算不上一条文雅的街巷,宽不过两米,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。两旁是些老旧的民房,偶尔能看见木门上贴着褪色的春联。但就在这看似寻常的巷弄里,藏着叁四家茶铺,门面都不起眼,只在外头挂个木牌,用毛笔写着“茶”字。
茶香里的旧时光
我最常去的是巷子最深处的“清韵茶馆”。老板娘是个五十岁上下的妇人,总穿着素色棉麻衣裳,见人来了也不多话,只微笑着点点头。今天的茉莉花茶是她新焙的,她说今年的茉莉开得晚,但香气反而更持久。
茶端上来时,白瓷盖碗里飘着几朵完整的茉莉花。我习惯先闻香,再轻轻吹开浮叶,小口小口地品。这味道啊,不像商场里那些包装精美的花茶那样浓烈,而是幽幽的、若有若无的,像隔着薄纱看月亮。
邻桌坐着两个女学生,看校服是大二的模样。一个在翻着厚厚的专业书,另一个捧着茶杯发呆。我听见她们断续的谈话,对于即将到来的考试,也对于未来那些模糊又明亮的梦想。“要是以后离开学校,最舍不得的估计就是这后街的茶香了。”捧书的女孩突然这么说。
是啊,我想,这条不起眼的后街,这寻常的喝茶时光,不知怎么就成了许多人学生时代最温暖的记忆。就像现在,夕阳斜斜地照进木窗,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茶香和书香混在一起,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。
老板娘过来续水时,顺手给了我一块她自己做的桂花糕。她说这是用去年秋天的桂花腌的糖,味道正合适配茉莉花茶。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,我也曾是这里的常客,那时老板娘还是个刚接手茶铺的年轻姑娘,而我总是和室友选最靠窗的位置,一坐就是整个下午。
茶铺的墙上挂着一幅字,写着“茶暖人生”。简单的四个字,现在看着却格外有味道。人生确如喝茶,初尝时或许觉得平淡,但慢慢地,那份温润就会渗进心里。就像这条峨眉山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小巷,它不喧哗,不张扬,只是静静地在那里,等着每一个需要片刻安宁的人。
窗外传来放学的铃声,清脆悠长。我看见叁五成群的学生说笑着走过,有人拐进茶铺,有人继续往前。天色渐渐暗了,茶铺里亮起暖黄的灯。我又坐了一会儿,直到第二泡茶也淡了,才起身离开。
走出巷口时回头望,茶铺的灯光在暮色中格外温暖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峨眉山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小巷,藏着的不只是茶香,更是岁月静好的模样。明天,后天,想必还会有许多人来到这里,在茶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