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树私人工作室快餐,榆树私人定制快餐工坊
前两天路过城南老巷子,突然闻到一阵特别熟悉的香味。顺着味道拐了个弯,发现巷子深处新开了家叫"榆树私人工作室快餐"的小店。木招牌上刻着店名,底下还缀着行小字——这不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名字嘛。
玻璃门推开时带动了屋檐下的风铃,店主正系着围裙在开放式厨房里切菜。他抬头笑了笑:"现炒的小炒肉还得等叁分钟,要是赶时间可以选备好的套餐。"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看着他把蒜片扔进热油的瞬间,香气"哗"地漫了整个屋子。
私人定制的温度
等餐时注意到墙上的菜单板,旁边贴着张手写便签:"咸淡辣度都能调,忌口的食材提前说"。店主把炒锅颠得呼呼响:"昨天有个姑娘来说要减肥,给她把油减半,多加了西蓝花。前几天的中学生正长身体,特意给多塞个荷包蛋。"
锅铲碰撞声中他继续念叨:"现在满街都是标准化的外卖,但总有人想吃口对胃的。就像这条老街,虽然新商场开了好几家,可老街坊还是爱来这儿。"
我突然想起公司楼下那些装在相同塑料盒里的外卖,每次打开都要猜今天会是哪家店的预制菜。而眼前这份还粘着铁锅余温的炒菜,让我莫名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"趁热吃"的光景。
藏在细节里的诚意
装饭的粗陶碗摸着温温的,店主说特意订的厚壁碗,比薄塑料盒保温久。配的汤不是常见的紫菜汤,而是小火慢炖的萝卜排骨汤。"早上买菜顺便挑的本地萝卜,比大棚的甜些。"他擦了擦灶台,"快餐也可以讲究,对不对?"
斜对角坐着个穿校服的学生,正把辣子鸡里的辣椒仔细挑到旁边。店主瞄见了笑道:"明天记得说免辣,我给你单装勺辣椒油,爱浇多少自己加。"那孩子不好意思地挠头,碗里的米饭已经见了底。
有个大姐推门进来,径直走到保鲜柜前取走贴着她名字的餐盒。"老样子,少盐多青菜?"店主头也没回地确认,手里还在翻炒另一份锅包肉。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,倒像是街坊邻居处的日常。
夕阳斜斜地照进店里,墙上的影子随着炒菜的动作轻轻晃动。或许这就是榆树私人定制快餐工坊让人惦记的地方——它记得你不吃香菜,晓得你最爱锅巴脆些,甚至知道你周叁总是特别赶时间。
风铃又响起来,新的客人带着一身暑气进来。店主掀开蒸笼看了眼火候,转身打开水龙头冲洗沾着姜末的指尖。水流声里,他哼起不成调的小曲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