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原那里有站小巷,开原那条有站的小巷
站台与小店
要说这开原那里有站小巷,知道的人可真不算多。我第一次去,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。那天我本是要去个地方,结果公交车坐过了站,迷迷糊糊就在一个没怎么听过的站台下了车。一回头,就瞧见了那条巷子,静静地待在站台后面,像个不爱说话的老人家。
巷口窄窄的,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。两旁的房子都有些年头了,墙皮斑斑驳驳的,露着里面砖头的颜色。可就是这么一条不起眼的小巷,往里走上几步,味道就全变了。各种小铺子紧挨着,理发店的转筒慢悠悠地转,粮油店门口摆着一袋袋新到的米面,空气里混着食物的香气和老木头的气味。这开原那条有站的小巷,一下子就让我停住了脚,也忘了自己本来要去哪儿了。
巷子里的陈师傅
往里走,最让我挪不动步的,是一家修鞋的小摊。摊主是位老师傅,姓陈,话不多,就爱埋头干活。他的摊子也简单,一个小马扎,一个装满工具的木箱子,旁边堆着些等待修补的鞋子。我那次正好鞋跟有点松了,就顺势坐了下来。
陈师傅接过鞋,也不多问,戴上那个用胶布缠了又缠的老花镜,拿出小锤子和钉子,就这么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。他的手很糙,但动作极稳,每一个敲击都恰到好处。等着的时候,我也不急,就看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。有个大嫂提着菜篮子,熟门熟路地走进旁边的豆腐坊;几个老街坊坐在不远处的树下下棋,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,过了一会儿又一起哈哈大笑。
我突然觉得,这条开原那里有站小巷,不像城里那些光鲜的步行街,它没那么讲究。这里的东西,是修修补补接着用的;这里的人情,也是慢慢处出来的。它有一种过日子本身的踏实感。
站台与巷口
后来,我时不时就会特意坐车来这一站。每次从那个有点吵杂的站台下来,一脚踏进巷口,心里就像忽然静了下来。站台是动的,人来人往,车停车走,代表着外头那个匆忙的世界。而这开原那条有站的小巷,却是静的,它用自己的节奏过着自己的日子。
陈师傅的摊子还在那儿,我去的次数多了,偶尔也能跟他聊上几句。他说他在这巷子里摆了快二十年摊了,看着旁边的店铺换了些招牌,也看着不少老主顾从年轻人变成了孩子的爸妈。“这地方,变也变,但根子没变。”他一边给一把雨伞换骨架,一边慢悠悠地说。
我想,他说得对。这巷子的根,大概就是这种不慌不忙的生活气儿吧。它藏在每一句街坊的闲聊里,藏在每一件被修补好的旧物里,也藏在午后透过屋檐洒在地上的那片阳光里。
现在的城市,一天一个样,好多老地方说没就没了。可这条开原那里有站小巷,还倔强地留在那个站台后面,像一块被时光忘记的角落。下次你若有机会在那一站下车,不妨也进去走走。不用带着什么目的,就是随便逛逛,闻闻那股子混杂着食物、木头和尘土的特殊气味,或许你也能体会到一点点,我所说的那种感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