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安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吉安男子偏好的弄堂
那些巷弄里的烟火气
要说吉安男人下班后最爱去哪儿,还真不是那些灯红酒绿的大商场。你往老城区那些蛛网般密布的小巷子里走,总能遇见几个穿着工装或衬衫的中年男人,慢悠悠地晃进某家不起眼的小店。他们可能是刚接完孩子的父亲,也可能是结束一天工作的老师傅,巷子成了他们转换身份的过渡地带。
后河边的状元桥巷就挺有意思。巷口总飘着油炸果子的香气,老张的修理铺开了二十多年,五六点光景总有叁两个男人聚在门口。他们不急着回家,就挨着摆满零件的小马扎坐下,手里攥着搪瓷杯。有时聊孩子月考成绩,有时抱怨猪肉价格,更多时候就是安静地看着巷子里来往的邻居。这种默契的相处,比正经约饭来得自在。
往南走两步的田侯路巷又是另一番光景。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肩,但藏着好几家老字号。最里头的理发店还保留着刮脸服务,五十多岁的刘师傅总说:"现在年轻人不爱来这儿啦,倒是些老主顾,每月定时来报到。"确实,我常看见穿白衬衫的男人仰在褪色的皮椅上,热毛巾敷脸的工夫就能听见轻微的鼾声。这十五分钟的小憩,大概是他们难得的放空时刻。
要说吉安男人偏好的弄堂,不能不提能仁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傍晚时分最是热闹。修鞋匠老周摊前摆着几只待取的皮鞋,旁边总围着几个等修鞋的男人。他们轮流试坐那张吱呀作响的竹椅,相互递烟,话题从燃气费涨价聊到城南新开的篮球场。有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每周都来,他说在这补了叁年鞋,其实就为听街坊们用吉安话拉家常。
这些巷弄藏着不少地道风味。永叔路那家烧饼店,下午四点准时飘香,总见穿着西装的男人耐心排队,小心揣着刚出炉的烧饼往回走。老板有套理论:"买烧饼的要都是小姑娘,我这店早关门咯。男人嘴上不说,心里都念着这口老味道。"
有回我在习溪桥边的巷子遇见以前的数学老师,他正蹲在修车摊前帮邻居补胎。我惊讶他还有这手艺,他抹把汗笑:"在学校握粉笔,回家握扳手,都是生活。"后来才发现,这条巷子里住着退休校长、报社编辑、快递站长,但在这里,他们都只是下棋拌嘴的老街坊。
这些巷子看似普通,却是男人们卸下社会角色的地方。他们在这里不必是科长、经理或模范父亲,可以穿着拖鞋在杂货店前讨论哪家米粉劲道,可以站在电线杆旁看人下完一盘棋。这些碎片化的闲暇,拼凑出他们真实的生活图景。如今城市总在建新商圈,但这些老巷弄依然倔强地存活下来,或许正因为藏着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脉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