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海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的别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7:16:22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个特别的称呼

第一次听说“炮楼”这个叫法,还是大叁那年。那天晚上室友从外面回来,一边脱外套一边说:“刚才在那边吃了碗面,老板给的量真足。”我随口问了句哪儿啊,他头也不抬地回:“就炮楼那边呗。”我当时愣住了,脑子里瞬间冒出抗战剧里的景象。

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大家说的是学校南门对面那片老居民区。要说这片房子的来历,还真有些年头了。大概是二十多年前,学校刚扩建那会儿,周边还都是农田。有几栋孤零零的筒子楼最先建起来,灰扑扑的外墙,方方正正的造型,远远看着确实有点像军事碉堡。也不知是哪届学长起的头,“炮楼”这名字就这么传开了。

说实话,第一次去那边还真需要点勇气。窄窄的巷子七拐八绕,晾衣绳横在半空,偶尔还会有水滴落到脖子上。但走进去就会发现别有洞天——四川老板娘开的麻辣烫,东北大叔经营的烧烤摊,还有那家永远飘着咖啡香的书店,都藏在这些看似破旧的楼房里。

舌尖上的记忆

说到吃,那可真是“炮楼”最吸引人的地方。记得有家夫妻店,专卖重庆小面。老板娘负责调佐料,老板下面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她家辣椒油特别香,每次走到巷口就能闻到。店里就六张桌子,墙上是学生们留下的便签贴,有的已经发黄卷边。

隔壁是家旧书店,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。店里堆满了书,走路都得侧着身子。但你要找什么专业书,他眯着眼睛想一会儿,准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给你翻出来。很多绝版的书,在图书馆都借不到,在他这儿却能找到。

这些小店能在这里生存这么多年,确实挺不容易的。学校周边的商铺换了一茬又一茬,可“炮楼”里的这些老店却像扎了根似的。可能正是因为这份烟火气,让这个不太雅观的别称,反而带着某种亲切感。

那些年,那些人

大四准备考研那段日子,我经常去“炮楼”叁楼的自习室。那其实是个民居改造的,叁室一厅的房子摆满了课桌。虽然条件简陋,但学习氛围特别浓。坐在窗边位置,能看见学校的主教学楼,晚上灯火通明的样子。

在那里认识了几个其他专业的同学,大家经常一起去楼下买卷饼当晚饭。卖卷饼的大妈都认识我们了,每次都偷偷多给夹个鸡蛋。现在想起来,那样的日子虽然辛苦,却简单充实。

毕业前最后一次去“炮楼”,特意把常去的几家店又逛了一遍。麻辣烫老板娘听说我要走了,往碗里多加了好几个丸子。书店大爷送我一本泛黄的《围城》,说留着做纪念。走出巷子时回头望,夕阳给那些灰扑扑的楼房镀上了金色,突然觉得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其实挺形象的——它确实像座堡垒,守护着无数人青春里最真实的模样。

这些年偶尔回学校,发现周边盖起了崭新的商业广场,装修时尚的连锁店随处可见。但听说“炮楼”还在,虽然有些店铺换了主人,那条巷子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。也许在某个寻常的午后,又会有一批新生好奇地走进这片被学长学姐们称作“炮楼”的地方,开始属于他们的故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