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江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,同江开放的小巷子有哪些
这几天总听朋友念叨,想找个地方逛逛,顺口就问我:"你说,同江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?" 这一下还真把我问住了。是啊,那些藏着老故事的小巷,现在是不是都开门迎客了呢?
带着这份好奇,我决定去老城区转一转。走到西沿江路附近,远远就瞧见叁江口巷口挂起了红灯笼。巷子口修鞋的老张正跟人聊天:"今年游客多了,我这摊位都比往年热闹。"巷子里的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,几家鱼馆子飘出炖鱼的香气,让人忍不住想坐下来尝尝。隔壁的黑龙江特产店老板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:"咱们同江开放的小巷子越来越有看头了。"
巷子里的新气象
往巷子深处走,发现不少变化。原来紧闭的木门现在都敞开着,有的改成了手工作坊,有的变成了书画店。一位正在画鄂伦春族图腾的大姐告诉我,她这家店刚开半年多,"现在政策支持,咱们这些老手艺也能见见光了"。她说话时手里的画笔没停,那些鲜艳的色彩在画布上跳跃,仿佛给整条巷子都注入了活力。
转角遇到个卖山货的摊子,摊主是位本地大叔。他热情地介绍着榛蘑、蓝莓干这些特产:"这些都是咱们林子里产的,纯天然。"问他生意怎么样,他笑呵呵地说:"比以前强多啦!现在同江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这事儿,连外地游客都惦记着呢。"
继续往前,看见几个年轻人正在巷子墙上画壁画。画的是赫哲族的传统图案,还有叁江汇流的景象。其中一个姑娘说,他们是想让这些巷子既保留原来的味道,又增添些新意。确实,老墙配上新画,看着格外和谐。
路过一家老式理发店,老师傅正在给客人剃头。店里还保持着上世纪的模样,挂着斑驳的镜子,摆着老式转椅。老师傅说,他在这条巷子理了四十年发,"现在来理发的除了老主顾,还有专门来体验的年轻人"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。临江的几家咖啡馆坐满了人,伴着江风闲聊。一位店主说,他们特意保留了老房子的木结构,只是加了现代设施,"让客人既能感受老同江的味道,又能舒舒服服地待着"。
往回走时又经过叁江口巷,看见几个游客正在拍照。听见他们在讨论明天要去哪条巷子转转,说是在网上看到同江开放的小巷子推荐,特意找过来的。这倒提醒了我,或许该去别的巷子也看看。
第二天我又去了沿江巷和通江街。这些巷子各有特色,有的以美食出名,有的是手工艺品集中地。通江街上有家做鱼皮画的工作坊,老师傅现场演示如何用鱼皮作画,围观的游客不时发出惊叹。他说这门手艺差点失传,现在终于又有人愿意学了。
在巷子里转悠的两天,我发现同江这些小巷最打动人的,不是刻意营造的景点氛围,而是那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气息。店主们不紧不慢地经营着,游客们悠闲地逛着,老邻居照样在巷口下棋聊天。新旧交融得恰到好处,既保留了原本的韵味,又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路过巷子里的社区公告栏时,看见上面贴着近期活动通知。有传统手工艺体验课,还有本土音乐表演。负责社区工作的王大姐说,他们正在想办法让这些巷子活起来,"既要让游客玩得开心,也要让老街坊生活便利"。
这两天走下来,算是弄明白了同江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。不过我更觉得,这些巷子不只是在"营业",更像是在诉说同江的故事。每扇木门后面,每块青石板下面,都藏着这座江边小城的往事与新篇。